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梁皓然 谢馨逸 张睿)广东科技学院赴三水“籽籽同行”突击队于2025年7月15日前往广东省清远三水瑶族乡三水民族小学组织开展为期10天的支教活动。第一天活动内容为扎染文化体验与网络安全教育活动。两项活动以实践为核心,分别从非遗传承与安全防护角度,为当地学生提供多元成长支持。
扎染文化体验:系统传授非遗技艺
上午开展的扎染活动分为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两部分。支教老师首先介绍扎染的历史沿革,明确其起源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唐代进入兴盛阶段,北宋后持续传承至今,并结合《齐民要术》相关记载,说明蓝靛染料的传统制作与应用原理。
图为老师分享扎染知识。
讲解中,重点解析“捆扎”与“染色”的工艺逻辑:通过演示不同捆扎力度(紧扎形成明显留白、松扎导致染料渗透范围扩大)和染色时长(10分钟至30分钟的颜色深度差异),让学生理解操作参数对成品纹样的影响。
图为学生们讨论扎染方法。
实践环节,支教组提供标准化材料(纯棉白布、蓝靛染料、皮筋、塑料盆等),学生按步骤操作:先将棉布充分浸湿,再根据设计需求进行折叠、缠绕、捆扎,随后浸入染料静置规定时长,最后拆去捆扎物完成作品。
过程中,学生分组创作,作品涵盖几何纹样、自由纹理等类型,部分作品融入当地瑶族传统图案元素。活动结束后,所有成品统一晾晒,用于后续校园文化展示。
图为优秀学生作品展示。
网络安全教育:聚焦诈骗防范实效
午后的安全教育课程围绕网络诈骗防范展开。支教老师以3起山区学生遭遇的真实案例(“冒充助学机构诈骗”“游戏账号交易诈骗”“刷单返利诈骗”)为样本,分析诈骗分子的操作流程:包括信息获取、诱饵设计、心理诱导、转账实施等环节,明确此类行为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个人信息泄露等后果。
图为老师分享防溺水知识。
为强化认知,课程设置情景模拟环节。学生分组还原“虚假中奖信息诱导点击链接”“冒充班主任要求转账”等场景,老师在旁记录关键环节,随后针对性拆解:指出“限时领奖”“紧急操作”等话术的误导性,强调“官方渠道核实”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总结“三不一要”防诈原则: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透露个人及家庭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课程最后进行知识测试,内容涵盖诈骗类型识别、应对步骤等,参与学生平均正确率达 92%,较课前摸底提升65个百分点,教学效果显著。
“籽籽同行”支教组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通过“非遗+安全”的组合设计,既填补了当地学生在传统工艺认知上的空白,又提升了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下一步,支教组将根据本次活动反馈,优化课程设计,持续开展类似实践活动,为山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成长支持。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睿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