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赛道上,教跳绳本被视作一场单向的技能传递,然而对于曾宇轩老师而言,这段经历却成为了一场与成长的双向奔赴,谱写出一曲温暖动人的师生成长乐章。
起初,面对基础参差不齐的孩子们,曾宇轩老师如同手握一堆零散的线头,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梳理。有的孩子协调性出色,能快速掌握跳绳节奏;可有的孩子连绳子都甩不圆,急得小脸通红。面对这样的情况,曾老师没有气馁,而是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他先通过手拉手 “切西瓜” 等体育小游戏,成功点燃了孩子们对跳绳的热情。随后,从分解动作教学到采用鼓励式教学法,曾老师一步步引导着孩子们。当看到孩子们从笨拙的模仿,逐渐能够连贯地跳上几下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仿佛也将曾老师心中的火焰点燃。
照片中孩子们放松愉悦的模样,让曾老师回想起教学过程中的那些停顿时刻。他意识到,并非所有的练习都需要 “拼命加速”,适当让孩子们歇一歇,和他们聊聊跳绳时的小趣事,会有意外的收获。孩子们会把跳绳幻想成 “魔法棒”,说能跳出彩虹轨迹。原来在孩子的世界里,运动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充满想象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曾宇轩老师收获颇丰。他学会了耐心,不再执着于 “快出成果”,而是愿意陪着孩子们一步步寻找跳绳的感觉,就像陪伴树苗慢慢扎根生长。他也懂得了倾听,认真聆听孩子们诉说跳绳时的小紧张、小骄傲,这些童言童语成为了最珍贵的教学反馈。
与此同时,孩子们也教会了曾老师纯粹。他们摔倒了不会哭泣,而是笑着说 “再来”;只要有一点进步就会欢呼雀跃,把简单的跳绳变成了快乐的源泉。这让曾老师仿佛找回了当初对运动的热爱,那种热爱不关乎标准和成绩,只是单纯享受跳跃带来的畅快。
教跳绳,成为了曾宇轩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契机。老师向孩子们传授技能,孩子们则回馈给老师对教育、对生活最本真的热爱。这场双向奔赴,满是温暖与力量,也让人们期待着下一次绳起绳落,继续续写这份美好的成长故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乐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