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0日讯(通讯员 龚佳珊、周慧媛)7月10日,衡阳师范学院“‘铜’心‘碳’索”科普队的成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科学小实验,走进了衡南县近尾洲联合学校中心小学的课堂。他们的目标明确,让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志愿者们准备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第一个是“海底火山大爆发”。在透明容器里注入清水,再缓缓倒入一层食用油,最后放入带有色素的泡腾片。泡腾片溶解产生的二氧化碳气泡,裹挟着彩色的水珠向上涌过油层,形成了类似“火山喷发”的景象。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着,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好奇地问着“为什么会这样?”。
(志愿者展示“海底火山大爆发”实验)
第二个实验聚焦“水质检测与净水”。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用矿泉水瓶、棉花、活性炭、细沙等常见材料,动手制作简易滤水装置。看着浑浊的泥水经过层层过滤,逐渐变得清澈,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惊喜。“原来这样就能让水变干净!”有孩子恍然大悟地说道。志愿者借此机会,用通俗的语言讲解了过滤的原理,引导孩子们思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孩子们正在制作简易滤水装置)
最让孩子们兴奋的是“谁吹大了气球”实验。在志愿者指导下,孩子们往塑料瓶中倒入白醋,将小苏打粉末装入气球,再把气球口套紧瓶口。当小苏打被小心倒入瓶中,与白醋接触后产生大量气体,气球便肉眼可见地鼓胀起来。“真的变大了!自己吹起来的!”课堂里顿时充满了好奇的议论声和欢笑声,孩子们争相举手想要亲自尝试。
(孩子们正在做“谁吹大了气球”实验)
在课堂上,孩子们热情高涨,围在实验台前仔细观察现象,踊跃提出疑问:“为什么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活性炭为什么能吸脏东西?”“气球还能吹更大吗?”志愿者们耐心地一一解答,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物质的密度差异、酸与碳酸盐的反应等科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实验现象的解释中。
这次科普课堂活动,让乡村的孩子们有机会亲手触摸科学实验,在“玩”中感受了科学的魅力。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的习惯。科普队的志愿者们表示,希望这些小小的实验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的种子,帮助他们更主动地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彬彬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