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汤雨晨 徐竟超)近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走进十堰市东风汽车博物馆,探寻铁道兵与十堰车城发展的关联。在十堰“车城”的发展进程里,铁道兵修建的铁路本就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城市汽车工业腾飞的关键力量,实践团此行,为触摸这段厚重历史提供了契机。
图为”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馆前合影 。
回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浪潮袭来,十堰因独特地理优势,成为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汽车公司 )选址地,这一抉择,与铁道兵修建的襄渝铁路紧密相连。襄渝铁路东起襄阳西至重庆,全长900多公里,1964年开工,1972年全线通车 。1969年3月,为尽早修通到十堰的铁路,铁道兵1师从成昆铁路工地转战襄渝铁路东段,施工高峰期,襄渝全线投入铁道兵部队24万人、民兵59万人,仅湖北段铁道兵1师牺牲官兵就达196名,1971年3月襄渝铁路铺轨通车到十堰,这条“钢铁脉络”,为二汽落户十堰筑牢交通根基,是十堰崛起为“车城”的关键前提。
图为馆内关于襄渝铁路通车十堰历史记录 。
“三线建设”时,二汽以“聚宝”“包建”模式在十堰山沟建厂,物资运输、人员往来难题重重。铁道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二汽打通交通命脉。实践团在博物馆中,能透过历史脉络,想师冒雨抢修水毁路段护送设备进山的画面 。正是他们的热血汗水,让物资人才汇聚深山,助力二汽从芦苇棚生产首款军车EQ240起步壮大,超40万辆东风军用车投身国防建设,背后是铁道兵铁路保障运输的默默付出。 铁路助力二汽,更推动城市繁荣。铁道兵铺就的铁路网,让十堰从大巴山深处小城,成为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交通枢纽,促进汽车产业集聚成势,催生东风等大企业,让十堰获“中国卡车之都”等称号,汽车工业成经济支柱,带动城市从山区小镇向现代化跨越。实践团成员在博物馆里,循着展陈,触摸到这段城市蜕变的轨迹。 铁道兵“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精神,与东风建设者奋斗精神交融,成十堰“车城”发展精神源泉。实践团此次博物馆之行,让成员们对铁道兵功绩与精神有了直观体会。如今,激情岁月远去,但铁道兵功绩不会被遗忘,其精神激励十堰人民奋进,为“车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东风汽车博物馆“致敬奋斗荣光”标语。
”铁脉薪传“实践团的东风汽车博物馆之行,让铁道兵与十堰车城发展的故事更鲜活。铁道兵修建的铁路,是十堰“车城”发展基石与引擎,承载过往、托举希望,见证城市从深山小城到汽车工业重镇的蜕变,其功绩与精神,永刻十堰“车城”历史长卷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徐竟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