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7月11日凌晨三时,四川省宜宾市高县庆符镇南广河畔,泥土与火焰仍在进行一场古老的密谋。当城市沉入梦境,66岁的非遗传承人黄丙学已俯身向窑。此刻,西华大学“高县寻脉·焕新传承”实践团的成员们正见证着这份执着——他将毕生岁月投入灼热的窑火,用庆符镇特有的砂锅泥土,续写着承袭千年陶艺传统的高县土火锅密码。这份活态遗产,正以最原始的方式,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寻访中,向年轻学子们展示着对抗工业时代速朽的韧性。
图为黄丙学在烧制过程往窑内添煤
【壹·星火】窑膛内壁泛着暗红色的光,像一块正在呼吸的赤玉。黄丙学添柴的手势带着某种仪式感,这是46年光阴淬炼出的肌肉记忆。1979年的某个清晨,当年轻的学徒第一次触摸到温润的熟泥时,命运的齿轮已然转动。"白天窑火会闹脾气"老师傅笑着抹去额前汗珠,火光在他皱纹里投下流动的金线。那些需要仰仗星月时辰的古老智慧,此刻仍在精准调控着泥坯的生死蜕变。
【贰·凝华】旋转的坯盘上,泥土正在获得新生。陶艺传承人黄丙学的手指如抚琴般游走,将混沌的泥团驯服成器。这道工序看似只是简单的圆弧曲线,实则需要制作者调动全身肌肉完成精妙制衡。黄丙学举起一块赭红色的泥坯,阳光穿透时竟显出琥珀般的通透。他介绍道,这种特殊的泥料是“沉积岩层与地下水的千年私语”,是大地赐予庆符镇的独有印记,“国外实验室也复刻不出的配方”。当铁锅铜釜在厨灶间叮当作响时,当地人认为,唯有这方土陶能让食材完成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的完美跃迁。
【叁·铸心】工作间墙上的奖状泛着微光,像一排沉默的勋章。2010年获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为这项技艺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更让濒危的窑火重获生机。陶艺传承人黄丙学表示,新厂房计划安装现代控温系统。他的目光中仿佛跃动着两簇火苗,一簇映射着传统柴窑的炽热,一簇映照着政策扶持带来的希望。在黄丙学看来,技艺传承从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古老基因融入当代土壤,焕发新的生命力。那些被央视镜头记录下的拉坯瞬间,那些在非遗展会上引发的赞叹,都印证着这项传统技艺在当下的蓬勃脉动。
图为土火锅刚好烧制完成准备出窑
【肆·传灯】黄昏的窑场沐浴在金色光线中,宛如一个天然剧场。陶艺传承人黄丙学的身影在蒸腾的热浪里微微摇曳。他正在示范最关键的“淬火”工序:烧至白炽的陶器需经历瞬间降温。黄丙学指出,这个过程如同技艺传承本身,必须经受住时代骤变的考验。“要找到真心喜欢的孩子啊”,他的叹息声混着木炭爆裂的脆响。不远处,新制的土火锅坯体正在阴干,它们将在某个凌晨被送入窑膛,完成从泥土到容器的蜕变。此情此景,令人联想到一个文明的隐喻:人类如同被历史之火锻造的容器,既承载着过往,也孕育着未来。
图为“高县寻脉 焕新传承”实践团采访黄丙学
【伍·定格】实践团的镜头最终定格在窑口:那里既有即将熄灭的炭火余烬,也有等待点燃的新柴。这或许是非遗传承最真实的写照——它并非博物馆里供人瞻仰的静态标本,而是一簇永远处于“正在生成”状态的活火。当观者触摸那些凹凸有致的陶纹时,指尖仿佛划过千年时光雕刻的等高线。
图为“高县寻脉 焕新传承”实践团参观土火锅土培制作
【终章】返程时晨雾初散,南广河水泛着细碎银光。实践团成员指尖仍残留着泥土的温度,仿佛封存了一截凝固的火焰。46年光阴足以让青年成长为传奇,但陶艺传承人黄丙学仍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那些汉代陶匠便已熟悉的动作——揉泥、制坯、观火、成器。在这个追求倍速的时代,黄丙学选择用一生诠释“慢”的哲学真谛。实践团成员们希望成为传火者,将这束穿越千年的技艺之光带回更广阔的天地,传递黄丙学常说的信念:只要真心接力,窑火必将在新时代里灼灼不息。“高县寻脉·焕新传承”实践团此行,以青春步履丈量乡土,以赤子之心守护文脉。
撰稿:袁倩梅 图片:唐锐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倩梅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