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高县寻脉・换新传承”实践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04 14:1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伊诺   阅读 29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14日至18日,实践团深入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新兴社区,聚焦高县儿童文化滋养需求,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暑期“三下乡”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暑托班。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习俗面临传承困境,年轻一代对本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因此,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契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高县,通过文化授课及非遗文化体验的形式,帮助当地青少年增强文化认同,同时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传承。

    杯里茶香有古韵,亲手泡茶传文化

川滇黔交界处的高县,作为四川省重要的茶叶产区,志愿者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体验。志愿者从神农尝茶的起源传说讲起,到陆羽《茶经》的系统梳理,再到唐宋茶宴的风雅、明清茶馆的烟火,一片茶叶串联起千年生活美学。为了让大家切身感受茶文化,实践团精心准备了盖碗、紫砂壶等基础茶器,先由志愿者演示从温器、投茶到出汤、奉茶的完整流程,讲解“凤凰三点头”注水礼、双手奉茶等茶礼仪。并且还提供了绿茶、红茶简单茶样,指导孩子们动手操作,泡制简单的绿茶、红茶。孩子们各自扮演主人客人,从洗茶、泡茶再到奉茶,评选出了“最佳礼仪小茶人”。开展茶文化体验活动,旨在让孩子们沉浸式触摸茶香里的历史,感知茶礼中的温度,传承这份滋养心灵的文化遗产,厚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川南春酒庆旧岁,浓浓情味代代传

志愿者带孩子们了解了源自于古代“乡饮酒”的礼仪活动。有孩子问请春酒是一种什么酒,志愿者便耐心说明:“请春酒不是一种酒,‘请’是请客,‘春’是春耕季节,‘酒’便是吃酒了。”对于川南乡村来说,请春酒是强化邻里、家族关系的纽带,平时大家忙于生计,借着春酒的机会,能聚在一起交流感情,化解小矛盾,让乡村的人情味更浓厚。如今,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请春酒的形式可能更简化,但这一习俗承载的邻里温情和乡土记忆,依然是川南人心中珍贵的年味记忆。孩子们也从这门课中了解到请春酒的习俗礼仪,要尊敬长辈,要学会餐桌礼仪,做一个懂事乖巧的好孩子。

    墨染山河藏古韵,笔绘万物续文化

志愿者通过有趣的故事分享为孩子们讲述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展示历代名家的经典画作。在绘画创作体验中,孩子们在志愿者们的协同下将颜料倒入杯中用水稀释,将毛笔蘸取颜料后在宣纸上描绘,每个小朋友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用黑色颜料画竹子的,有用黄色颜料画芒果的,还有用红色颜料画了一片花海。当志愿者很疑惑一个小朋友的画中为什么要空出一大片什么都不画时,小朋友很骄傲地说:“这叫留白!”孩子们在这堂课中也受益匪浅,让他们体会线条粗细、浓淡变化中蕴含的美感,这种对“意境”的感知,会成为他们独特的审美储备,也会慢慢培养他们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

    笔走龙蛇书汉字,墨香文化养童心

志愿者从宜宾流杯池书法的文化底蕴讲到中华五千年的书法汉字演变历史,由浅入深,让孩子们体会到当地特有的文化瑰宝。志愿者还讲了各个书体的特征,孩子们尝试书写自己的名字,志愿者们耐心辅导,告诉他们唯有心静方能练就一手好字。当孩子们成功将自己的名字写出来后,都自信地在镜头面前展现,“老师,这一撇像个鸡爪。”书法与汉字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活态基因,实践团通过书法体验和汉字演变讲解,让孩子们感受书法艺术之美,了解汉字的发展历程,增强了文化自信。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让小朋友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高县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的魅力,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凸显出了保护传统文化与创新传承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一周沉浸式的学习,让实践团与孩子们一起领略了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茶香四溢中感受这份滋养心灵的文化遗产,在请春酒文化中体悟高县独有的人情味,在国画课程中感知岁月沉淀的东方美学,在笔尖的一撇一捺中厚植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不少传统文化与非遗文化正悄然褪色,实践团通过这些课程让孩子们亲手感知文化的魂脉,他们会明白那些祖辈传下的技艺,是故事,是血脉,是让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文化底气,也会学着用好奇与热爱,成为传统的小小守护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伊诺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