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扎实落实“8+6”育人工程,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河北传媒学院“舞见梨花小分队”在指导教师舞蹈艺术学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刘晓雯和团委书记吴潇溪的带领下,三次走进“中国雪花梨之乡”赵县,开启了一场融合雪花梨产业调研、非遗文化体验与文旅创新探索的沉浸式实践之旅。
7月12日-13日,博物馆里寻根脉:触摸梨乡发展的历史肌理
实践首站,小分队走进赵县博物馆。在泛黄的史料与生动的展品中,打捞梨乡的文化记忆。进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展柜,农耕时代的梨木农具静静陈列其中,泛黄的史料记载着明清时期雪花梨作为贡品的荣耀。此外,现代展区的产业图谱则清晰展现了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发展的跨越。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系统了解了赵县从古代农耕文明到现代产业振兴的发展脉络,尤其聚焦雪花梨产业的演进轨迹——从田间地头的传统作物,到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金名片”,再到如今带动数万农户增收的支柱产业。
图片为在赵县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这些老物件里藏着梨乡的记忆,也藏着产业升级的密码。”队员们在笔记本上仔细记录着雪花梨种植面积、产值变化等数据,队员们表示,博物馆的调研让团队对赵县有了“立体认知”,为后续深入产业一线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7月14日,田间厂矿探产业:见证一颗梨的“价值跃迁”
从博物馆的历史脉络走向产业一线,队员们开启了对雪花梨产业的深度探寻,见证了一颗梨从田间到市场的“蜕变之旅”。
在广袤的雪花梨种植基地,村委化身“土专家”,向队员们细数产业的“成长史”:从汉唐时期作为贡梨的荣耀,到如今25万亩种植规模、60万吨年产量的产业集群;从单一的雪花梨品种,到鸭梨、黄冠梨等多元布局;从传统种植模式,到标准化生产、远销海外的全球化步伐……队员们穿梭在枝叶繁茂的梨园中,感受着“自处暑到白露”的采摘智慧,触摸到产业振兴的坚实根基。
图片为村委在向队员们讲述赵县梨的发展历史
7月15日,走进梨汁加工厂,机器的轰鸣声诉说着现代化加工的高效。从梨果验收、清洗去污,到压榨过滤、杀菌灌装,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据介绍,车间的自动化设备每小时能处理数十吨梨果,让新鲜的梨汁得以快速保鲜并运往各地。看着清澈的梨汁顺着管道流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深加工”三个字背后,是产业附加值的显著提升,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图片为梨汁加工厂负责人在向队员讲述梨汁加工操作流程
7月16日,匠心传承润心田:非遗梨膏里的文化温度
非遗古法梨膏制作技艺的体验,成为此次实践最动人的篇章。在“只有赵州”雪梨膏工坊,队员们则邂逅了一场与非遗匠心的温暖相遇。青砖黛瓦的院落里,80后负责人刘畅历时三年复原的“挑、洗、蒸、擂、析、熬、收、舀”古法八艺,让失传的技艺重焕生机。
图片为队员们在体验梨膏制作的全过程
队员们沉浸式参与制作:挑选饱满带绒毛的雪花梨,用冰凉的特制铁勺小心翼翼去核,在柴火灶膛的“噼啪”声中,轮流用长柄木勺搅拌铜锅中的梨浆。当金黄的梨浆慢慢浓缩成琥珀色的膏体,木勺挑起时垂下绵长的丝绦,大家终于懂得“十斤梨出一两膏”的坚守——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老艺人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
7月18-19日,以舞为媒传薪火:让梨乡故事“活”起来、“火”起来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始终不忘发挥舞蹈专业优势,计划用灵动的舞姿让梨乡故事“破圈传播”。他们以雪花梨“洁白似雪”的形态、梨园劳作的场景、梨膏制作的匠人身影为灵感,通过将上面的各种场景融合,通过老师的传授与讲解进而编排舞蹈;
同时,团队以拍摄vlog记录的形式,计划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让更多人透过青春舞姿,看见赵县的“梨”想生活。
青春感悟绘蓝图:在守正创新中看见乡村振兴路径
“我们不仅看到了一颗梨的‘旅程’,更看到了地域产业振兴的路径。”实践接近尾声,队员们感慨万千。在他们眼中,赵县雪花梨产业是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共生共荣的绝佳样本:从非遗传说滋养品牌底蕴,到标准化种植、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再到文旅融合拓宽发展边界,每一步都踩在“守正创新”的节拍上。
此次“三下乡”,“舞见梨花”小分队以文化为魂、产业为骨、舞蹈为翼,在赵县这片浸润着梨香的土地上,不仅解码了梨乡的发展密码,更用青春力量为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正如队员们所说,未来将继续以舞蹈为笔、传播为翼,让梨乡故事飞进更多人心里,助力这份“甜蜜产业”绽放更持久的光彩。
撰稿:马嘉翌、王新宇
照片:赵阳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