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拼童心,红韵润乡居—— 安徽农业大学布益文化工坊暑期实践团以艺为桥点亮社区暑期时光

发布时间:2025-08-04 12:2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韩蕊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4日讯(通讯员 张韩蕊)盛夏骄阳漫过安农社区儿童之家的窗棂,洗得发白的牛仔布在桌上铺开,纽扣、拉链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锦绣乡韵,拼绘振兴”布益文化工坊暑期实践团的9名志愿者,正与近20名社区儿童围坐在一起,用剪刀裁下旧布的边角,也裁开了一场融合红色记忆与非遗巧思的暑期实践——这场以“童心拼八一”为主题的活动,在五天时光里,让红色故事顺着针线流淌,让拼布技艺伴着笑声生长。

▲图为实践团和社区小朋友合影 郑超杰/摄

“解放军叔叔当年背着步枪保卫家乡,就像现在的你们守护自己的小书桌一样认真呢!”实践团志愿者张韩蕊指着PPT上泛黄的历史照片,给孩子们讲起八一建军节的由来。活动伊始的“红色启蒙课堂”上,PPT里的老影像、志愿者口中的英雄故事,让孩子们的目光紧紧跟着“时光”回溯:从南昌城头的枪声到身边守护者的日常,从革命先烈的英勇奋斗到如今的幸福生活,一个个细节在生动讲述中变得可触可感。这场课堂没有生硬的宣讲,而是让孩子们在提问与分享中,悄悄将“勇敢”“守护”的种子埋进心里。正如志愿者郑超杰在调研报告中里写的:“红色教育不是灌输,是让孩子们从故事里认出自己该追的光。”

▲图为实践团在向小朋友们介绍建军节背景 吴星宇/摄 

课堂结束后,活动室很快响起剪刀开合的“咔嚓”声——“创意布艺工坊”正式开启。墙角堆成小山的旧牛仔裤、闲置纽扣、拉链被分门别类,志愿者们用卡通手绘示意图演示:如何将牛仔布剪出手枪模型的轮廓,用纽扣做“扳机”,拉链当“枪管”,热熔胶固定出手榴弹模型的弧度。孩子们的创意远超预期:有的给模型缝上彩虹布条,有的用碎布拼出五角星,原本的旧布料在巧手下,成了带着童真的“守护符号”。负责材料整理的志愿者夏妤笑着说:“本是教孩子们变废为宝,没想到孩子们教会大家‘创意从不怕规矩’——他们把对军人的崇拜,都缝进了这些小细节里。”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小朋友技巧 王政楠/摄

第四天的活动室里,热熔胶枪、刻字机的轻响与孩子们的欢笑声交织。“压花机压出来的纹理,像不像军人叔叔衣服上的褶皱?”志愿者一边演示新工具的安全用法,一边引导孩子们联想。小朋友们第一次用热熔胶时手有点抖,在志愿者手把手指导下,终于将自己的那一小部分贴在作品上。最动人的是最后一天的“军魂拼布”集体创作。孩子们分组围坐,以“八一建军节”为主题,将裁好的布块拼贴成画:有的是军人站岗的身影,有的是飘扬的红旗,针脚歪歪扭扭,却透着最真诚的敬意。“这一针要缝得直一点,像军人叔叔站军姿一样!”志愿者在旁轻声提醒,指尖的温度顺着针线传到孩子们手上。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们一起进行拼布创作 吴星宇/摄

“真正的传承,是让孩子觉得‘传统和英雄都离自己很近’。”团队指导老师袁金龙在总结时说。五天时光倏忽而过,活动室的墙上已挂满作品:带着卡通元素的布艺模型、拼布画卷上的红色印记,与孩子们的笑脸相映成趣。累计服务社区儿童20余人次的实践里,志愿者们用旧布料当载体,让红色教育有了温度,让拼布技艺有了童趣。团队指导老师在总结时说。安农社区负责人也表示,将与布益文化工坊深化合作,让手工艺术与红色教育的课堂持续开在社区里,让更多孩子在一针一线中,读懂守护的意义,爱上创造的力量。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们以及作品的合影 王政楠/摄

撰写 | 张韩蕊

图片 | 郑超杰,王政楠,吴星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韩蕊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