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讯(通讯员 张佳峰 梁丹 刘佩怡)一名孩子凝神注视着手中刚刚制成的漆扇,扇面上大漆流淌出的绚烂纹理如云霞、如山川,充满了古老工艺的偶然之美 。下一秒,他的目光又被教室前方的屏幕牢牢吸引——在那里,一位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数字人”苏东坡正用温润的语调,吟诵着千年前关于荔枝的诗句。而就在不久前,这些孩子们刚刚用指尖的黏土,将诗句中的岭南佳果塑造成形 。
图为学生手持自己成功染色的漆扇图。刘佩怡 供图
这并非简单的兴趣课堂,而是广东一所高校“七彩童行·惠育绿苗”志愿服务队精心设计的一场深度教学实验。作为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而组建的青年突击队,他们正试图通过一场“科技+文化”的双向赋能,为乡村孩子们的暑期课堂带来一场深刻变革。这支队伍的使命,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为孩子们搭建一座连接璀璨历史与智能未来的桥梁,在他们心中播撒下文化自信与科技梦想的种子。
文化传承课的守正与创新
如何让千年文脉在当代儿童的心中“活”起来,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之上?这是乡村美育和文化教育面临的核心挑战。“七彩童行·惠育绿苗”团队给出的答案是:守正与创新。他们没有选择对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复刻,而是巧妙地运用现代视角和技术手段,对课程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构,旨在引导孩子们“用古人的规矩,开自己的生面”。
一场与AI苏东坡的跨时空对话
课程的开篇,并没有枯燥的年代介绍或生平罗列。取而代之的,是一次震撼人心的“跨时空会面”。当栩栩如生的苏东坡AI数字人出现在屏幕上,用第一人称进行“自我介绍”时,孩子们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 。这位“数字诗人”不再是历史课本里遥远模糊的符号,而是一个可亲、可感的动态形象。
为了让这位北宋“超级文化明星”的形象更加丰满,授课老师林楚淳将他的成就巧妙地包装为现代儿童易于理解的“三大超能力”:写妙文、作好诗、精书画 。通过展示苏轼的“流浪地图”,特别是他在惠州留下的足迹,团队成功地将这位文豪与孩子们的在地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更有趣的是,课程还引入了苏轼的“美食家”身份,通过东坡肉、烤生蚝等美食故事,进一步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让历史人物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
这种教学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非为了炫技,而是一种深刻的教育策略。它精准地抓住了儿童的认知心理,利用孩子们对数字技术与生俱来的兴趣,成功破解了历史教学中“距离感”和“无趣感”的难题。当孩子们在AI苏东坡的引导下,共同朗诵并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时,他们所感受到的,已不仅仅是诗句的韵律,更是诗人那份“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旷达与勉励 。随后的书法实践环节,孩子们将这首诗认真地书写在扇面上,这不仅是书法技能的练习,更是对刚刚吸收的文化知识的一次内化与物化,是这场跨时空对话留下的印记 。
图为书法课学生认真写作。蓝美萍 供图
指尖的乡土情:用黏土塑造岭南文化符号
如果说AI苏东坡课程是从宏观历史叙事切入,那么紧随其后的黏土DIY荔枝课,则是将文化教学聚焦于一个具体而微的乡土符号。这节课与前一节课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将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意,从听觉和视觉的感知,延伸到了触觉的创造 。
在刘佩怡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的课桌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意工坊。他们的小手翻飞,将彩色的黏土揉捏、塑形,一颗颗鲜红的“荔枝”在他们手中逐渐成型。这个过程充满了童趣与想象力:有的孩子细心地用牙签在果壳上刻画出逼真的鳞状纹路,仿佛在复刻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的则为荔枝添上憨态可掬的笑脸,用自己的方式注解了苏东坡诗中的那份喜悦与满足 。
这一课程设计体现了精巧的“脚手架”式教学理念。它将抽象的文学概念(诗词)、地方历史(苏东坡与惠州)与一个具象的文化符号(荔枝)紧密结合,并通过一种孩子们乐于参与的动手形式——黏土手工——将其固化下来。当孩子们亲手塑造这枚代表着岭南风物的果实时,他们不仅仅是在完成一件手工作品,更是在无形中加深了对家乡物产的认知,建立起与脚下这片土地更深厚的情感联结。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寻根教育,其效果远胜于任何口头说教。
图为学生展示自己亲手制作的荔枝。林翊文 供图
“一半人为一半天成”:漆扇中的偶得之美
当天的文化课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漆扇制作中达到高潮。这门古老的技艺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林翊文老师首先向孩子们科普了“大漆”作为一种珍贵天然涂料的历史与特性,并展示了漆器制作的复杂工序,让孩子们对“匠心”有了初步的认知 。
课程的核心在于“以水为画,以漆为笔”的实操环节。老师讲解并演示了平入法、波浪法、旋转法等不同的入水技巧,但最终扇面呈现何种纹样,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孩子们在老师的协助下,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将漆滴入水中,然后屏息凝神地将空白的扇子浸入水面。当扇子被取出的一刹那,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写满了惊喜与赞叹——水与漆的随机流动,在扇面上凝固成了独一无二的图案,如同宇宙星云,又似山间云雾 。
“一半人为,一半天成”这句来自课程课件的总结,精准地概括了这门技艺的精髓 。这堂课教给孩子们的,远不止是一门手艺。它更是一堂生动的美学课和哲学课。它让孩子们懂得,美不仅仅源于精心的设计与控制,也诞生于自然的随机与偶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欣赏不可复制的独特性,体验了在不确定性中创造美的乐趣。当课程结束时,所有孩子高举着自己色彩斑斓、图案各异的漆扇合影留念,那一张张洋溢着成就感的笑脸,本身就是对这次美育实践最完美的诠释 。
图为学生成功给漆扇染色。刘佩怡 供图
解构奇观:从春晚机器人到动画史诗
黄可老师的《AI赋能生活》课程,以一段孩子们耳熟能详的春晚《秧BOT》机器人舞蹈视频开场 。当屏幕上的人形机器人以惊人的协调性扭起秧歌时,瞬间抓住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老师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惊叹,而是顺势引导,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了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如高达360N·m的关节扭矩和AI驱动的全身运动控制技术,将一个娱乐热点转化为一堂生动的科技入门课 。
随后,课程将视角转向了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动画电影《哪吒》。通过拆解电影中角色的3D建模过程,科技的神秘面纱被进一步揭开。当孩子们得知影片中“申公豹”一个角色的毛发就需要计算数万根线条时,发出了阵阵惊呼 。这种“解构奇观”的教学方法,成功地将孩子们从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转变为对其背后原理有所洞察的知情者。它告诉孩子们,那些看似神奇的魔法,其实是科学与艺术精密结合的产物。
面对这些充满童真的创想,老师没有简单地给予表扬,而是立刻将其与现实世界中的AI技术关联起来——“智能笔”背后是强大的文本生成功能,“生态无人机”则与前沿的物联网和环境监测技术息息相关。这种即时反馈和链接,极大地肯定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它传递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你们的奇思妙想并非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可能方向。这一刻,创新的种子被悄然播下。
图为团队成员黄可讲述ai赋能课照片。蓝美萍 供图
当一天的课程落下帷幕,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黏土荔枝、书法漆扇和对未来世界的无限遐想离开教室,这次活动留下的,远不止是这些有形的作品。它真正播下的,是无形的种子: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是对前沿科技不再感到陌生和畏惧的好奇心,更是那份敢于“做自己的哪吒”的自信与勇气。
“七彩童行·惠育绿苗”青年突击队的这次实践,为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乡村教育帮扶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本。它证明了,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前沿的科技视野相结合,能够为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注入强大而持久的动力。这群青年学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点亮了孩子们的七彩假期,也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了属于他们的青春力量。这颗由他们播下的种子,必将在未来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佳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