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袁之婷) 为践行“百千万工程”,助力非遗传承焕新,2025年7月19日,广东财经大学校级团队“铁枝奇兵”实践团在法学院指导老师朱姝的带领下奔赴揭阳市揭东区云路镇,专访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揭阳铁枝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陈俊龙老先生。
匠心坚守:五十年铸就潮汕文化名片
从青葱岁月到古稀之年,陈俊龙老先生与铁枝木偶结缘已逾半个世纪。“木偶戏是潮汕文化的根,木偶登台后,才有人演戏。”陈老先生如是说。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偶戏表演,1978年开始专注木偶制作,成为潮汕木偶戏文化的守护者,如今78岁高龄的他仍能亲手完成木偶从雕刻、组装到服饰设计的全流程。对于陈老先生而言,铁枝木偶早已融入他的生命,五十多个春秋的坚守,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份深入骨髓的热爱与执着。陈老先生深情回顾:“木偶戏不仅是表演艺术,更是手工艺的结晶。”其制作的铁枝木偶以外表精美、色泽鲜艳和图案丰富而闻名,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远销港澳台及东南亚,代表作更被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永久收藏。
作为国家级非遗文化的承继者,陈老先生的家族作坊承载着技艺传承的重任。老先生一家的匠心精神,体现了非遗传承的坚守与创新——主体由他设计安装,妻子、妹妹和孩子们负责刺绣、裁剪和缝制等服装制作工作,形成“一条龙式”的家族作坊模式。“一套木偶衣服保存得当可逾十年”,陈老先生的女儿陈淑佳展示着繁复的绣工,“最难的龙线刺绣需反复琢磨”。而面对其他前来学习木偶制作的年轻人,陈老先生也无私传授技艺,培养青年骨干,为潮汕木偶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贡献力量。这种精神激励实践团思考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角色,正如朱姝老师所言:“青年学子应成为非遗活化的桥梁,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图 1 实践团成员与陈俊龙交流
图 2 陈俊龙一家制作的铁枝木偶
创新破局:求索中激活古艺新生
在陈老先生家中,实践团目睹了传统与创新的碰撞。“父亲还做过红军主题木偶,可惜年代久远未留存照片。”陈淑佳女士介绍。为突破传统局限,陈老先生创新改良木偶制作工艺:首创女偶“美体感”形态、加固头颈接口、优化膝腿关节铁片,提升操控灵活性。“过去铁枝木偶形态较为传统,甚至带几分刻板——男女角色主体造型趋同,线条平面化,传统设计中女性胸部线条的处理更让制作艺人感到困扰。”提及往事,陈俊龙儿媳、参与木偶制作的陈洁蕊女士坦言,“现在再看,不仅关节灵活了,造型也更舒展,表演时整个人偶都‘活’起来了。”陈洁蕊向实践团队员展示改良后的女性木偶,“你看这胸膛线条的弧度,衔接关节的灵活性,都是老先生反复调整的成果。”从“刻板”到“鲜活”,从“羞涩”到“舒展”,这些藏在针脚与铁片间的创新,为这门古老技艺注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然而铁枝木偶的传承困境依然严峻。“完整掌握铁枝木偶制作、操控及表演全套技艺,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但从业者经济回报有限,年轻群体难以长期坚守。”陈老先生坦言当前“后继乏人”、传承队伍断层问题亟待关注。同时,这一传统行当正面临现存从业人员流失的挑战,陈老先生表示,目前木偶戏班已出现“一人多岗”的运作模式——一名操纵艺人往往需要同时兼顾两至三台木偶的表演操控工作,从唱念做打到机关调试,多重任务叠加下,艺人的精力与技艺发挥均面临考验。尽管政府非遗补贴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但陈俊龙呼吁:“需政府和社会更多关注支撑这门手艺活下去”,盼望更多青年人关注、学习铁枝木偶艺术,让这门国家级非遗艺术后继有人。
图 3 陈俊龙女儿陈淑佳向实践团展示木偶操控方法
青春赋能:实践中拓宽传承路径
调研中,实践团深入了解、记录了木偶制作工序、创新成果及传承需求。面对陈老先生“愿毫无保留传授技艺”的肺腑之言,团队的心愿是结合专业优势,探索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文旅融合开发路径,为铁枝木偶宣传出一份力。
让铁枝木偶从收藏柜走向生活场景,是青春助力的方向。团队计划设计融合木偶元素的文创产品,并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声量,为这项国家级非遗注入可持续的青春动能。实践团现场建议可借鉴“芭比娃娃”玩偶,开发铁枝木偶主题玩偶周边——增强趣味性与收藏属性,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实践团还从实用场景切入,提议同步推出铁枝木偶主题明信片、书签等轻量化文创产品,将传统艺术元素融入日常使用场景,既传播文化内涵又贴近大众生活需求。
图 4 实践团及指导老师与陈俊龙合影
木偶虽小,却托举着潮汕文化的精魂。当陈俊龙老先生指尖翻飞,铁枝牵引的木偶在台上顾盼生辉——这一刻不仅是技艺的呈现,更是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在“百千万工程”浪潮中,青春与传承的对话,正为古老非遗打开焕新之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袁之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