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线建设博物馆,触摸三线印记传承钢城精神

发布时间:2025-07-31 1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佳怡 黄永琪   阅读 9.4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2025 年,攀枝花迎来建市 60 周年。这座从三线建设中崛起的城市,六十年间书写了从荒滩到工业重镇的奋斗传奇。6 月 29 日,攀枝花学院“数映红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冯富老师的带领下走进攀枝花市三线建设博物馆,在一幅幅泛黄的建设图纸、一件件承载记忆的生产工具中深挖攀枝花作为国家三线建设重要基地的辉煌过往,于历史场景的沉浸式体验中深刻体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这座城市甲子华诞的特殊节点,从历史回响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巨型齿轮下的历史叩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踏入博物馆序厅,8 米高的巨型浮雕墙突然撞入眼帘——比资料里描述的更有冲击力:钢铁巨龙的鳞片反射着冷光,建设者们悬在峭壁上的身影被凿刻得筋骨分明,角落那组拿经纬仪的小人儿,连安全帽的绳结都清晰可辨。

冯富老师抬手示意大家围拢,指尖轻轻落在浮雕上的帐篷轮廓处:“注意看这些布料纹路——是当年建设者从老家带来的粗棉布。”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队员们专注的脸庞,补充道,“博物馆做过材质分析,这种棉布含棉量达 92%,耐磨度更是普通布料的 3 倍。”话音刚落,他加重了语气,指尖在纹路间轻轻划过:“而这,就是‘干打垒’能在荒山里扎下根的底气。”

队员们下意识地往前凑了半步,队员刘薇举着手机对准浮雕,这时冯富老师瞥见她的动作,伸手指向浮雕里那台经纬仪:“这物件的实物在二楼,镜片磨损度相当于现在用了 5 年的专业设备,但当年就是靠它,测出了钢厂的精准坐标。你们不是要找三线精神吗?这就是——把简陋工具用到极

▲图为三线精神浮雕。

手稿与誓言: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走进“英模人物”展区,一份字迹工整的手写思想汇报稿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这是时任渡口建设指挥部领导的徐驰同志所写,“一切为了建设好攀枝花”的誓言在纸页上依然清晰有力。“这份手稿让我非常震撼,”队员钟灿凝视着泛黄的纸页说道,“朴实的字句背后,是建设者们用青春书写的忠诚。”冯富老师接过话题:“是啊,正是这种‘党叫干啥就干啥’的纯粹信念,支撑他们在荒山上建起钢城。” 队员们静静驻足,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与那段激情岁月隔空交流。

▲图为实践队队员参观三线建设工人生活场景复原展区。

微缩沙盘前的青春回响:传承与担当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一个个感人瞬间。在复原的“干打垒”工棚前,队长陈佳怡架起摄像机,队员们轮流讲述着建设者们“三块石头架口锅”的创业故事;在布满钢钎铁锤的实物展台旁,队员刘薇特意调焦拍摄那些磨损严重的工具把手,向观众解说当年建设者手上的老茧。

“这些展品会说话,”队员钟灿在拍摄间隙感慨道,“每道磨痕都在诉说当年的奋斗。”他们特意选取不同角度,将历史照片与实景展品巧妙衔接,让镜头语言传递跨越时空的对话。

参观的尾声,10名队员围站在 20 平方米的攀枝花城市发展微缩沙盘前。灯光亮起,沙盘生动展现了攀枝花从昔日荒山到现代钢城的沧桑巨变。“今天我才明白,‘三线精神’不是口号,是算盘珠子碰撞的声音,是粮票上的折痕,是家书里的牵挂。”队员黄永琪在笔记本上写道。

▲图为实践队队员记录三线建设时期工具。

此次实践,数计学院学子记录了30余件三线建设老物件的细节。这些带着时光温度的物件,将成为他们以“三线建设十年变迁”为主题拍摄宣传片的核心素材,让凝固的历史在镜头下流动起来。这份实践里,“用数字赋能时代”的信念悄悄在年轻血脉里扎根。正如冯富老师所说:“三线精神是刻在攀枝花大地上的基因,而你们,是它最鲜活的传承者。”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实践地点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佳怡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