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沃野淬初心,情系桑梓砺担当。为响应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将青春热忱融入乡土实践,2025年7月27日,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冯家村。从庭院里的孝亲暖意,到果林间的历史回响,再到田垄上的劳作印记,青年们以实干投身实践,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践行青春担当。
庭院传孝:寸心叩响岁月
蝉声漫过青砖灰瓦时,支教团的身影先落进老党员冯保华的院落。墙角堆叠的农具压着老人微蹙的眉,青年们挽起袖口,弓腰发力间,木柴与杂物渐次归位,老人脸上的沟壑慢慢舒展,如被晨露润过的田垄。转身至烈士后代家属院,少先队员们握着扫帚清扫阶前尘杂,支教成员陪着孩子们排练歌舞——稚嫩的歌声穿出院墙,落在檐下老人的耳畔,惊起眼角的笑纹。
冯智杰兄弟的表演成了最动人的注脚。哥哥执快板轻击,“啪”的一声,清脆节奏里全是对祖父的疼惜:“爷爷早起拾柴禾,孙儿帮您把背搓”;弟弟展纸诵读红色篇章,语调里的郑重让老人枯瘦的手轻轻覆上他的肩头。“娃们长大了。”祖父的声音带着颤,泪光漫过眼角。祖孙三人相拥的剪影,在夕阳里晕成温暖的团。这样的互动并非刻意安排,却让孝亲敬老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成为青年与村民间温暖的联结。
图1-4 支教团成员带领孩子们开展关爱老人活动
果林溯脉:初心映照新程
从庭院的暖光转向田野的风,团队走进阿寺村的苹果园。李新安广场上,“洛川苹果之父”的雕像仍带着引种时的风尘,底座的刻字里,藏着他1947年扛着树苗穿越风沙的倔强——试种日记里,1952年暴雨冲垮苗床的泪痕未干,1957年第一颗红果悬在枝头的欣喜已跃然纸上,如黄土塬上初燃的星。
转身踏入现代果园,绿潮已漫至天际。矮砧密植的果树列成整齐的方阵,智慧滴灌的银线顺着垄沟游走,水珠渗进土壤时,似大地在轻轻呼吸;防雹网撑起透明穹顶,诱虫灯在叶间闪烁,为青果筑起温柔的屏障。果农指着气调库的仪表笑:“以前苹果熟了就得抢着卖,如今能存到过年,价钱翻着番。”青年们蹲在果树下,指尖抚过带绒毛的青果,大家深刻感受到:从“镢头刨土”到“科技管园”,变化的是农具与方法,不变的是黄土孕育的韧劲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图5-8 吴冰书记带领支教团成员参观阿寺村
田垄躬行:汗滴浸润担当
从承载记忆的果园到正在生长的田垄,实践的脚步愈发沉实。果农家的果园里,杂草正与果树争着养分,支教成员已俯下身去。指尖掐断杂草根茎时的力道,藏着对土地的敬畏;攀枝为青果套袋时,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果实的梦;握着修枝剪调整枝条疏密,才懂“舍得”二字在田垄间不是哲思,是让每片叶子都能晒到太阳的生存智慧。
汗珠坠向泥土,洇出浅褐的印记,裤脚的黄渍成了最鲜活的勋章。有队员的手套磨出破洞,指尖被枝条划出细痕,却把果农递来的凉茶推回去:“您歇着,队员们多弄会儿。”田埂上,果农望着晃动的青春身影,轻声说:“城里娃娃来这趟,是知道粮食咋从土里长出来的。”泥土的芬芳里,青年们在劳作中体会到:田垄间的弯腰,既是对耕耘者的致敬,更是青春应有的扎根姿态。
图9-12 支教团成员开展助农活动
暮色漫过冯家村时,炊烟与晚霞相融。支教团成员的衣角还沾着果园的清香,掌心留着农具的温度,而冯家村的风里,已藏着他们与这片土地的默契。这场实践是双向的成长:乡土以其厚重让青年理解了担当的内涵——是庭院间的贴心服务,是果林间的历史敬畏,是田垄上的踏实付出;青年则以热忱回馈土地,让青春在沃野深深扎根。
当青春的足迹与乡土的脉搏共振,便是当代青年对“三下乡”初心最生动的诠释,亦是乡村振兴图景中最鲜亮的青春底色。这份扎根大地的实践,正成为当代青年担当的生动注脚,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