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温文豪、朱伟成、柯金玲、卢方、翁洛莹 摄影 谢华炜 李海如)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提升乡村文化素养,由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里17个不同专业背景的青年学子组建而成的“逐光绘梦”实践团在茂名市电白区望夫镇丰垌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从7月11日至7月24日,团队成员们通过墙绘创作的方式,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图为“逐光绘梦”实践团出征启航
融乡土,勾绘初心:从“纸上方案”到“墙上风景”
初到丰垌,“逐光绘梦”实践团成员们便踩着晨露走访村巷,把沉香林的雀跃、果农摘荔枝的利落、古橄榄树的沧桑都装进心里。与望夫镇团委书记、丰垌村委干部们座谈时,队员们认真记下“突出荔枝”的建议,将村庄的历史与回忆化作第一面墙的灵动线条。7月16日,首面墙绘正式完工,“丰垌”色彩与荔枝村景相映,村民驻足称赞的笑脸,成了“逐光绘梦”实践团最珍贵的“第一份答卷”。
▲图为第一面墙绘竣工前后对比图
紧接着,五幅定格乡土日常的小墙绘接力绽放:沉香林间麻雀振翅,壮年男子摘荔枝的喜上眉梢,莲花山水间云气流动,老翁望龙眼树的温和,长杆打橄榄的欢腾……这些从村头巷尾烟火中提炼的画面,让艺术走下高墙。与此同时,村长抡起长刷当“编外队员”的身影,更让墙绘成了系紧乡情的纽带。
▲图为第二面墙绘(五幅小墙绘)成果
战风雨,显现担当:在台风中绘就“乡味图谱”
七月下旬的台风,成了对实践团的“突击考验”。7月18日起,面对“韦帕”台风逼近的预警,队员们与时间赛跑:18-19日抢画25米长墙线稿和涂上基础色;20-21日台风肆虐时,他们在村委会议室细化方案,及时向镇团委书记、村委干部以及学院书记汇报安全情况 ;22日风雨稍歇,实践团成员们踩着积水补色、书写“建设和美乡村”标语,傍晚便让荔枝嫣红、粽子青翠的“乡味图谱”第三面墙竣工。
▲图为“逐光绘梦”实践团成员在创作第三面墙绘
而“决战时刻”在7月22日到来——狂风呼啸、雨水如注,队员们冒雨投身最后一面、规模最大的墙绘创作。他们争分夺秒修补被暴雨冲刷的细节,在风雨中勾勒线条,用坚守诠释“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石油精神。7月24日,当最后一抹颜料干透,丰垌村最大墙绘正式落成,实践团全体成员们围着画作合影,镜头里的笑容,是对“与风雨竞速”最好的回应。
▲图为实践团成员修补被雨水冲刷的第四面墙绘
十四天,不止于画: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十四天里,实践团不仅完成四面墙绘,更让艺术真正扎根乡土:“丰垌”大字旁,是孩童们在树荫下收起荔枝的情景;五幅小墙绘里,丰垌村的物产与池中莲花一同为夏日添彩;25米“乡味图谱”里,牛大力藏着大地馈赠,古橄榄树见证四百年沧桑,荔枝、百香果映照着村民增收的期盼;台风中抢工的画面,成了“青春不惧风雨”的生动注脚;校地合作的纽带,也在队员与村民的并肩奋斗中越系越紧。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进行墙绘创作
离开丰垌时,墙上的不仅是画,更是青春与土地的双向奔赴。“逐光绘梦”实践团的十四天,以笔为犁,以汗为墨,在乡土的画卷上,写下了属于广油青年的奋斗注脚——这注脚里,有对乡土的热爱,有对责任的担当,更有石油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延续。
▲图为望夫镇团委、丰垌村委干部和“逐光绘梦”实践团成员们的合影
结语
团队拍摄丰垌村的人文风情和实践团的工作瞬间,制成视频,进一步宣传丰垌村,展示新的乡村景象,也记录着工作期间领导干部、指导老师以及村民们的认可与支持。从7月11日暑气蒸腾中初抵丰垌村,到7月24日台风过后最大墙绘落成,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逐光绘梦”实践团“下乡”的十四天,是用青春笔锋与乡土对话的十四天,更是以石油精神践行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卢方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