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上午9点,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美丽中国,生态山西环保人物寻访三下乡”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山西省长治市中机(长治)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停车场里,了解一位基层一线环卫工作者的日常。
图为队员在勾臂车内采访场景。
车轮一转,责任千万:他的日常是精准与坚持
今年42岁的徐森,是屯留区15个城乡垃圾中转站的专职清运工。5点整,他驾驶着勾臂车准时抵达第一个站点——麟绛街道垃圾站。下车后,他熟练地操作控制器,将装满垃圾的箱体缓缓提起,稳稳放在车厢内。勾箱要盯着液压表,力度大了伤箱体,力度小了提不起来,得像照顾孩子一样小心。他一边说,一边用袖口擦了擦额头的汗——凌晨的风里还带着凉意,但他的后背已经浸出了汗渍。
从麟绛街道到渔泽镇,从李高乡到路村乡,15个中转站分布在屯留区的各个角落,徐森要在上午11点前完成第一轮清运,下午再进行第二轮。夏天中转站的味道能呛得人睁不开眼,我得戴双层口罩,不然喉咙会哑。他掏出一个皱巴巴的口罩,这是今天的第二个——早上的那个已经被汗水泡透了。
乡村道路是他最大的挑战。屯留区的农村路窄、坑洼,遇上下雨天,泥坑能没到车轮一半。去年冬天大雪天,他去吾元镇清运,路过一段上坡路,车轮打滑差点退回去。当时村民们拿着铁锹过来帮我铲雪,还有人递热水,徐森笑着说,那一刻,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图为徐森的勾臂车。
垃圾清干净,就是对土地的承诺:他的骄傲藏在孩子的话里
让徐森最骄傲的,是一次意外的听见。去年秋天,他去实验小学清运垃圾,刚搬起一箱垃圾,就听见两个小学生说:今天垃圾车来得好准时,街道好干净,我们可以在楼下玩了!当时我手里还拿着垃圾,听见这句话,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徐森的眼睛亮了,我做的事虽然普通,但真的能让孩子们过得更舒服。
同事们都说有徐森在就放心,因为他从不会拖延任务。去年夏天,同事生病,他替跑了两天全路线,每天多跑50公里,大家都是为了环保,互相搭把手是应该的。他说,垃圾不能等,等久了会招虫子、臭大街,我得让每个中转站都清清爽爽的。
平凡岗位,也能做城市美容师:他的坚守换来了看得见的变化
从事环保工作5年,徐森亲眼见证了屯留区的绿色蜕变。刚上班时,有些村子路边都是垃圾堆,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他回忆说,现在每个村都有固定中转站,村民会主动把垃圾扔到指定地方,河水变清了,路上也看不到垃圾了。
据统计,徐森每天清运80多吨垃圾,相当于减少了100多立方米的垃圾堆积,每年为屯留区节省约50亩填埋土地。这些数字不是虚的,是我车轮碾出来的。他笑着说,我是城市清道夫,把垃圾清干净。
图为同学在勾臂车内采访场景。
欢迎年轻人加入:他用实在诠释环保的意义
作为老司机,徐森经常带新人。他教徒弟,最强调安全第一。他说,起步慢、转弯慢、遇人慢,这三慢能保命。还有,一定要提前检查车辆,要是刹车出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他的徒弟小王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任务了。小王说,师傅教我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对工作的责任心。对于想加入环卫行业的年轻人,徐森说:这份工作虽然辛苦,但很实在。看着城市变干净,心里特别踏实。他摸了摸车上的优秀员工奖牌,我没做什么大事,就是把垃圾清干净了。但这小事,值得我做一辈子。
这次实践让我们跳出了课本中“生态保护”与“基层奉献”的抽象概念,看到了普通环卫工作者如何用日复一日的坚守将两者熔铸为具体行动。徐森没有因工作的脏累而退缩,而是把每个垃圾中转站的洁净当作对土地的承诺;他没有因任务繁重而懈怠,而是用五年如一日的准时清运,让“环保”二字落地为看得见的街道整洁、河水清澈。这种“于细微处践行使命”的执着,比任何教科书上的定义都更触动人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从徐森的故事中深切体会到,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每一次精准操作的勾臂、每一趟风雨无阻的清运里。我们将以此次采访为起点,不仅要向身边人传递基层环保工作者的坚守,更要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用实际行动呼应这份“车轮上的绿色承诺”。相信当更多人加入这份坚守,美丽中国的蓝图定会在无数平凡的努力中愈发清晰。
图为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践队队员与徐森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奕婷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