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特殊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被摆在突出位置,纳入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大局。“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关爱服务机制的目标。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摘星与梦童行实践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首都发展,于2025年7月21日至28日,深入初心康复中心(天通苑校区),开展为期一周的关爱特殊儿童实践活动,以青春担当和专业行动,为特殊儿童送去温暖,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年力量。
这支由经管、自动化、环境等多学科背景大学生组成的实践队,怀揣服务社会、关爱特殊群体的热忱,将“助力成长、赋能未来”的理念贯穿始终。他们紧密配合康复中心专业教学安排,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陪伴与辅助,探索关爱特殊儿童的有效路径。
1. 深度融入教学,做专业助教的“同行者”
在初心康复中心的课堂上,实践队员们精准定位“助教”角色。课前,他们严谨分发教具,确保与教学进度无缝衔接;课中,他们细致观察儿童状态,成为老师延伸的“眼睛”和“助手”;在小组活动和互动游戏中,他们耐心引导,协助孩子们完成基础任务,在点滴互动中见证进步。面对低龄儿童教学,队员们认真学习并运用“代币制”等专业方法,用鼓励和正向引导,点燃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图为队员陪伴小朋友们上课
2. 精心组织活动,做潜能开发的“引导者”
实践队在活动开展展现出高度的主动性与执行力。手工课上,队员们手把手引导孩子们串珠、折纸、创作发饰,激发无限想象;体能训练场,他们分组协作,配合专业计划辅助平衡、协调练习,用暖心的鼓励激发孩子们的运动潜能;感知训练中,他们巧妙运用故事、儿歌,将抽象的认知概念融入生动互动,让“海绵吸水膨胀”等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在水上互动环节,队员们更是将安全守护与欢乐释放相结合,让欢声笑语与安全同在。
▲图为队员陪小朋友进行体能训练
▲图为队员和小朋友们进行感统训练
▲图为队员和小朋友们打水仗
3. 倾情日常陪伴,做生活技能的“启蒙者”
实践队员们将关爱融入生活的细微之处。从超市买菜到厨房协作,从安全引导到动手实践,队员们全程陪伴孩子们体验择菜、洗菜、搅拌、切菜、炒菜乃至烘焙蛋糕的全过程。他们不仅辅助孩子们掌握基础生活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秩序感与协作意识。面对孩子们不同的敏感反应和行为特点,队员们虚心向专业老师学习,运用温和有效的方式处理情绪波动,深刻领悟到理解与科学引导远胜于简单约束。
▲图为队员陪小朋友去超市买菜
▲图为队员和小朋友一起择菜
4. 坚守协同定位,做专业力量的“支撑者”
实践队的每一项行动都紧密围绕康复中心的教学目标,从课前准备到课中执行,再到课后总结,始终恪守“辅助者”定位。这种精准的协同,既保障了专业教学的高效推进,也让孩子们在更多温暖的陪伴中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在陪伴中,队员们不断摸索与特殊儿童建立信任的有效方式,认识到持续的稳定互动和清晰简明的指令是关键。这份被孩子们接纳的温暖,成为激励队员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也深化了他们对特殊儿童需求的科学认知。
▲图为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图为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唱歌
为期一周的实践虽已结束,但实践队与梦童行播撒下的爱心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悄然萌发。那一张张绽放的笑脸、一次次日渐主动的亲近,是青春奉献最动人的回响。满载着实践的感动与成长的思考,北京科技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他们用专业与温情搭建起的桥梁,不仅温暖了特殊儿童的心灵,更向社会传递着理解、包容与关爱的正能量。这份青春的力量,必将感召更多社会力量汇聚到守护特殊儿童成长、完善社会关爱体系的洪流之中,为构建一个更具包容与温度的美好社会注入坚实动能。
(供稿:北京科技大学摘星与梦童行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邓才庆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