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对话花鼓声:北科大学子解码郧阳非遗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31 23:4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馨雨 林玉艳 张珺雯   阅读 1.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李馨雨 林玉艳)为探寻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密码,7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本心研续楚水行歌实践队深入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民俗文化展演中心,对话花鼓戏表演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见证这一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蓬勃生机。

图1 实践团深入郧阳民俗文化展演中心

郧阳花鼓戏作为湖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唱腔韵律和生动的生活气息承载着汉江流域的文化记忆。在民俗文化展演中心,孟开平主任向实践队讲述了剧团的传承新篇:“去年我们突破传统招录模式,通过专业人才引进机制,从河南戏校招募了三名青年演员。”这一创新举措为剧团注入了新鲜血液——三位“00后”演员入团仅一年,已在《卷席筒》《穆柯寨》《拾玉镯》等经典复排剧目中担当主演。

图2 实践团采访孟开平主任

老演员们主动化身“传承导师”,组建专项教学组。舞台上,资深演员逐句示范秦腔韵味;排练厅里,老师傅手把手教授翎子功技巧。“舞台经验需要沉淀,我们全力托举年轻人成长。”孟开平主任说。非遗传承人刘全勇则展示了守正创新的智慧:他常年奔波乡野抢救传统曲谱,在《穆柯寨》创排中巧用谐音,让台下观众会心一笑。“创新如细雨浸润,既要留住花鼓戏的主腔筋骨,也要让当代观众听得亲切。”

图3 实践团采访花鼓戏作曲传承人刘全勇老师

创新实践更延伸至观众培育。剧团打造的“消夏剧场”成为暑期文化热点,当五岁孩童追着要看《卷席筒》、三代同堂共赏折子戏时,传统艺术的代际传递悄然实现。“戏曲进乡村”年均百余场的演出,让花鼓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田间地头的掌声诠释着最质朴的文化认同。

“有人才有戏,有戏才有魂。”看着排练厅里汗流浃背的年轻演员,孟开平眼中充满希望。实践队此行深入探访,用镜头真实记录了剧团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和青年演员推动郧阳花鼓戏传承发展的故事。实践队将整理发布这些采访实录,借助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听到来自传承一线的声音,见证传统艺术在青春力量接力下的生机与活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珺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4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