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昆明医科大学“织虹者”调研团以“非遗毯织振兴路——非遗独龙毯赋能独龙江乡村振兴调研”为主题,深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通过实地调研独龙织梦实业有限公司、深度访谈非遗传承人、走访独龙毯织女、对话独龙族青年返乡创业者、问卷调查等方式,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独龙毯及其制作技艺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开展实践调研。
▲图为独龙毯样品展示。杨敏 供图
独龙毯的制作技艺在独龙族村落中较为普遍且主要流传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及丙中洛镇双拉村小茶腊小组等地。独龙族的装饰在清代道光《云南通志》《永昌府文征》《丽江府志》等中都有详细的记载,文献记载当时独龙族“男女披发,着麻布衣裤、赤足,妇女耳缀大铜环,衣亦麻布为之”。“不知缝纫之法,男子上身仅用麻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肩右腋抄问胸前而拴结,下身亦仅以麻布一块,遮羞而已。女子以长麻布两块,自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其自左抄者,腰际以绳系紧贴肉,遮其前后,自左抄者,前胸别以竹针则披脱自如”。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皇清职贡图》记载:“其居处,结草为庐,或以树叶覆之,男子披发,着麻布短衣裤,跣足,妇女耳缀铜环,衣亦麻布…”这些记载说明了独龙族在很早以前就已学会织布。在独龙族聚居区随处可见独龙族妇女们利用劳作之余纺织独龙毯,纺织独龙毯依然是大部分独龙族妇女都会的一门手艺。以前女主人织出的独龙毯就是一家人生活起居的希望。据调查了解到,1949年前,独龙族全家衣着、铺垫、盖被以及作为贡赋的麻布全靠自己亲手织成。他们把大部分织好的麻布上贡给察瓦洛的土司后,剩下的一小部分作为自家用的盖被、衣服等。截至目前,独龙毯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二名,县级传承人六名。
调研团首站抵达位于泸水市团结社区的独龙织梦实业有限公司。在公司办公室成员熊丹丹的介绍下,成员们系统了解了独龙毯,独龙语称“约多”,从“昼可为衣、夜可当被”的原始生活必需品,到如今融合多彩棉线、毛线,成为“织彩虹的人”手中艺术品的华丽蜕变历程。公司积极引入现代化设计理念,通过与上海服饰公司合作成立naze naze工作室,将羊毛、丝线等材料引入独龙江,开发出披肩、抱枕、包袋等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尤为瞩目的是,公司与国际奢侈品牌Gucci合作的独龙毯包款,已登上国际秀场,单品售价高达数万元,成功开拓高端市场路径。此外,公司还致力于融合当地其他手工艺(如竹编、草果编、玉米编)及特色农产品(如怒江小粒咖啡),并借助负责人浦德美名下的峡客行旅行社,推动独龙江乡乃至整个怒江州的文旅融合发展,未来还将融入更多边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图为独龙毯文创产品展示。刘宝琴 供图
在参观传统织布展示区和工作车间时,调研团成员直观感受了传统织机与现代缝纫设备的并存,并重点了解了“放线”这一核心工艺环节。公司通过集中放线后,由负责人浦德美和非遗传承人尤金丽女士将材料送至独龙江乡,并对当地织女进行技术指导,形成独特的“公司+农户”生产模式。在织布工作间现场调研团对独龙毯传承人尤金丽女士进行了深度访谈。尤女士曾代表公司在南博会现场展示织布技艺。通过访谈,我们知道了独龙织梦实业有限公司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部分织女在公司全职工作,部分则居家织布,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纺织。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地妇女,尤其是因家庭原因无法外出务工妇女的就业问题,使其在兼顾家庭的同时获得稳定收入,全职织女享有3000元底薪、公司提供月租800元的住房及提成,这一独龙毯织布产业的革新,就是一条完整的女性就业新道路,更是在乡村振兴中“巾帼力量”的生动体现。团队随尤金丽女士走访了正在学习织布的独龙族妇女孟丽梅家。目睹尤金丽对孟丽梅的现场指导,成员们深切感受到技艺传承的温度与挑战,也了解到独龙毯在婚嫁等重要人生礼仪中不可或缺的文化意义。
次日,调研团采访了与独龙织梦实业有限公司合作的酒店经营者和三燕女士。和三燕女士分享了在好友浦德美的鼓励下开始学习非遗独龙毯技艺,逐渐爱上独龙毯编织的经历,好友浦德美的一次邀约,为她打开了一扇充满色彩的大门,学习独龙毯传统编织技艺短短一年间,和三燕女士的闲暇时光被织机的节奏重新定义。和三燕女士对独龙毯的支持,远不止于个人爱好的更迭。她透露曾与好友合作在自己的酒店积极筹划,将引入独龙毯编织培训项目。这间酒店,将可能不仅是旅途中的驿站,更可能成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与乡村女性技能提升的孵化基地。一针一线织就的,是个人的生活,也是民族非遗薪火相传的桥梁。
▲图为和三燕女士进行独龙毯编织演示。和庆 供图
此外,团队通过线上方式访谈了24岁的大学生返乡创业者孔玉花。一项古老技艺正在这位年轻传承人手中焕发新生。孔玉花毕业于2022年,恰逢“独龙毯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她毅然回到家乡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孔当村,创立“云织梦”小店。孔玉花与独龙毯的缘分始于童年。她在采访中提到”从小就见过外婆织的,是外婆亲手教会了我。”这份家族传承的技艺,在她手中萌发出创业的灵感火花。一位游客为拍摄独龙族服饰四处寻衣的困境触动了她——当地竟无一家民族服饰租赁店。这个发现催生了“云织梦”的诞生。
走进“云织梦”,游客不仅能租赁精美的独龙族服饰,更能沉浸式体验神秘的纹面妆容、亲手操作织机感受经纬交织的魅力。孔玉花更将传统独龙毯巧妙“瘦身”,将之前游客觉得贵的一整块毯子,改成桌布、围脖后,既保留特色又更受欢迎,同时化整为零制作镜子、头绳、钥匙扣、耳环、项链等文创产品。且这些凝结巧思的物件,大多都来源于当地农户的手工织造,小店成为连接乡土技艺与外部市场的桥梁。创业之路并非坦途。面对家人最初的不解,孔玉花申请了小额贷款,独自撑起梦想。她敏锐捕捉游客需求,调整产品形态,并且大有向网络电商进军的攻势。
谈及未来挑战,孔玉花坦言:“年轻人对织造兴趣不足是最大忧虑。” 而她的破局之道充满担当:“规划就是有能力便做大做强,希望吸引更多返乡大学生加入,一起守护独龙毯。”从外婆的织机到“云织梦”的文创,孔玉花以青春为梭,在传统与现代间织就一条非遗传承的彩虹路。这位独龙江畔的织梦者,正让古老纹样跃动于日常,照亮非遗薪火相传的未来。
通过此次调研,昆明医科大学“织虹者”团队深刻认识到,独龙毯已从单纯的生活用品和民族文化符号,蝶变为驱动独龙江乡乃至怒江州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其成功实践在于:深挖非遗文化价值、拥抱现代设计与市场、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促进灵活就业、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推动文旅农融合。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实实在在地为当地妇女赋能,为乡村注入活力,织就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彩虹振兴路”。当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怒江大峡谷,这片“养在深闺”的非遗瑰宝,在一经一纬中编织着共同富裕的梦想,正在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图为团队成员与独龙织梦实业有限公司部分员工合照。木文轩 供图
(通讯员 木金姚 木文轩 李张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张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