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冯家村毛麻绣传承初体验

发布时间:2025-08-01 00:3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吴冰 高畅 刘语欣 刘洋   阅读 1.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支教携爱绘非遗,童真执针绣繁花。粗麻承古意,稚手绣新篇。为筑牢文化认同之基,让非遗技艺在青春掌心焕发新生,2025年7月中旬,西安思源学院“筑梦·逐梦”爱心支教暑假社会实践团走进冯家村,以毛麻绣为媒,在黄土高原的窑洞里,架起一座连接千年技艺与稚嫩心灵的桥。当粗麻的肌理遇上孩子的指尖,当老手艺的温度融进童真的目光,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模样。


初遇:粗麻生趣,叩响文化门扉

“这糙麻布上,真能绣出花?”10岁的冯博翔扒着课桌,眼睛瞪得溜圆。支教成员点开洛川毛麻绣纪录片,指尖划过屏幕里的老绣品:“看这山丹丹花,祖辈用毛线裹着麻线绣,又软又挺——就像咱塬上的花,经得住风雨,透着股精气神。”

图1-4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开展毛麻绣技艺学习初体验

纪录片里的老绣娘捏着针,镜头拉近,粗麻的沟壑里藏着岁月的纹路。孩子们的脖子越伸越长,从最初的茫然到眼里渐渐亮起光。“咋让老手艺变时髦?”支教成员的问题刚落,冯宇轩猛地蹦起来:“绣书包上!俺同桌准眼馋!”满室哄笑中,支教成员蹲下身:“先把针脚练稳了,将来给全村书包绣满花,中不中?”“中!”稚嫩的应答撞在窑壁上,惊起一片雀跃。

此刻的毛麻绣,已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孩子们愿意伸手触碰的“新朋友”。从“看不懂”到“想试试”,这道文化的门,在好奇里悄然开启——非遗传承的第一步,原是让年轻的心愿意靠近。


淬炼:针脚生温,共赴技艺之约

实践课上,支教成员的指尖在粗麻上起落:长短针要像塬上的梯田错落,滚针得似山涧的溪流连贯。“线要绷紧,针才稳得住。”她们握着孩子的手,一遍遍纠正歪斜的针脚,理好缠绕的线团。

图5-8 孩子们积极开展毛麻绣练习

冯浩宇试了三次,终于绣出道歪扭的直线,举着布蹦跳:“老师你看!”支教成员笑着揉他的头:“比老师第一次绣得直多了。”赵聆羽数着针脚,绣到第三朵花瓣时扎了手,吮掉血珠又低头:“还差一针就对称了。”教室里渐渐漫开针线穿梭的“沙沙”声,像春雨落在塬上的土坷垃里。

孩子们不再急着问“啥时好”,而是盯着布面专注起来:冯智杰的杯套初见雏形,冯子睿的“冯家村”三个字歪歪扭扭却透着执拗。支教成员的袖口沾着线头,眼里映着孩子们的认真——这哪里是单方面的教学?是孩子在学技艺,也是技艺在焐热童心;是支教者在传手艺,更是手艺人的耐心在代代相传。

针脚从生疏到齐整,不只是技艺的进步,更是一场双向的奔赴:老手艺在稚嫩指尖找到新的落点,孩子们在重复练习里读懂“坚持”二字的分量。


沉醉:时光生暖,绣入日常肌理

临摹课的夕阳把教室染成蜜色,孩子们的绣品渐渐有了模样:赵聆羽的红苹果憨态可掬,冯紫涵的叶子还差最后一针,冯梓茉的小辫垂在布上,直到被轻轻碰臂才抬头:“呀!天咋黄了?”

“下课铃早响过啦。”支教成员提醒。孩子们头也没抬:“就差这针……”窗外的麻雀叽叽喳喳,教室里却只有“沙沙”的针线声。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布面,孩子们举着绣品互相炫耀:“俺这朵花有五片瓣!”“俺的字能站稳啦!”叽叽喳喳里,混着“明天绣拖拉机”“给妹妹绣发卡”的嘀咕。

谁也没喊着要出去玩。这些带着体温的绣品,不再是“作业”,而是孩子们想珍藏的“宝贝”。非遗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原是让古老技艺融进日常——当孩子愿意为一针一线忽略玩耍,当粗麻布成了他们记录生活的载体,老手艺便已悄悄走进新一代的日子里。

图9-12 支教成员认真指导孩子们练习毛麻绣


扎根:童心生芽,续脉红色新篇

暮色漫进教室时,课桌上的绣品摆了一片:歪花、扭字、迷你杯套……像刚冒头的春芽。“明天还能绣不?”一个孩子拽住支教成员衣角,眼里闪着光。旁边的跟着起哄:“俺要绣窑洞!”“俺要绣洛川会议旧址!”

图13-16 支教成员带领孩子们创作毛麻绣作品

支教团成员忽然读懂:传承从不是课本里的概念,是冯浩宇攥着绣布不肯放的劲儿,是赵聆羽数着针脚的认真,是孩子们眼里“还想再来”的期盼。这门走过千年的手艺,穿过黄土高原的风,落在稚嫩指尖,便有了新时代的模样——它不仅是“老祖宗的东西”,更是孩子们想揣在兜里、讲给同伴听的“新骄傲”。

图17 毛麻绣成果展示

黄土高原的星星亮起来时,孩子们还在村口比绣品。毛麻绣的针脚里,藏着的何止是技艺?是洛川人“扎根黄土、坚韧生长”的精神,是与这片红色土地一脉相承的“守正创新”。当孩子想绣“洛川会议旧址”,当“让老手艺变时髦”的念头在他们心里发芽,这门古老技艺便已在新土壤里扎根——接过红色记忆的接力棒,以童真为养分,正长出属于未来的枝芽。

非遗保护,从来不是把技艺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在年轻一代的生命里活起来。毛麻绣的线,一头连着黄土高原的千年文脉,一头系着孩子们的掌心温度;一针一线里,既有老辈人的坚守,也有新一代的创新;既有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有红色基因的延续。当这些带着体温的绣品被珍藏,当童真的热爱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力量,这门手艺便会如塬上的山丹丹花,在新时代的风里,开得愈发精神。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高畅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3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