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科技+青春破局扎染困境——黔蓝尧韵实践队为尧古非遗注入“硬核”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25-07-31 11: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雨知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盛夏七月 贵州黔南

生态荔波 靛影尧古

▲图为尧古村扎染成品

厦门大学黔蓝尧韵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深入黔山深处,抵达扎染之乡,探访传统扎染作坊,对话非遗传承人和当地手艺人,走进手艺的细节,也走进一场关于传承、创造与坚守的夏日实践之旅。

▲图为尧古村风光

蓝染布上的坚守困境

一位在村口经营了30余年扎染服饰的老奶奶在采访中透露,如今愿意学习并传承扎染技艺的年轻人寥寥无几。传统扎染正面临传承断层,因青年流失与激励不足,技艺延续与产业发展受到制约。

▲图为队员采访扎染手工艺者

“都是自己做的,哪里有流水线分工”,扎染服装铺的老板娘这样说道,小小一间服装店,从染料调配到扎染缝制,全靠一人完成。这种个体作坊模式在当地相当普遍,扎染生产效率低、成品标准化不足。

▲图为队员采访扎染服装铺老板娘

经过实地走访,实践队发现非遗扎染手艺面临传承困境。

一是人才流失严重。传统扎染技艺主要依靠高龄匠人守护,面临传承断代。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以家庭作坊为主,缺乏统一品牌、标准化流程。

三是制作成本较高。传统扎染工序繁复、耗时长、染色均匀性难以保证。

四是审美取向差异。传统扎染样式与现代年轻人审美取向有差距。难以推广。

五是生态环境污染。扎染工艺废水直接排放,其中的靛蓝有机分子和碱性会对水环境中的溶解氧和生物造成影响。

▲图为尧古村扎染工坊

山村里的非遗守望

▲图为队员与尧古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同采访扎染手工艺者

7月15日,实践队与省教育厅派驻荔波工作队队长彭佐扬、团荔波县委书记吴河礼、尧古村驻村第一书记崔凯、党支部书记、主任唐敦伦以及贵州民族大学实践队的师生们举行座谈会。

座谈会上,实践队将几天来在尧古村实地调研访谈的情况进行了分享,特别提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正面临人才断层和技艺零散等困境。

▲图为队员与地方干部座谈交流

对此,崔凯回应道,村党支部正在积极寻求破局之道,培育本土人才,截至目前,已培养蜡染传承人30余名、民宿经营骨干6名、傩戏演艺人员12名,初步形成了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本土人才队伍。

同时组建联动机制,建立起“党支部+传承人+村民”的机制,推动成立“尧古村传统文化保护协会”,推动传统技艺从零散传承向系统保护转变,促进非遗文化持续发展。

染布坊的手艺躬行

从选布、扎布到入缸浸染,实践队员们亲自体验了扎染的全过程。

▲图为实践队员学习扎染

首先,队员们引入AI图案设计技术,结合个人审美需求生成图案,成功解决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脱节的问题。

▲图为AI设计图与扎染成品实物图

在操作环节,队员们积极与手工艺人的交流,寻找将AI生成的电子图案转化为布面扎染纹样的方法。

在浸染阶段,队员们对布料染色的时长与着色程度进行记录,了解不同工艺参数对最终染色效果的影响。

最后,队员完成晾晒与清洗步骤,全面体验了传统扎染的工序流程,直观地认识到这一非遗技艺背后的技术难度与文化价值。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扎染

针对传统扎染工艺中存在工序繁复、耗时较长、染色均匀性差等现实问题,实践团队在前期调研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验室已有的微波辅助染色技术方案,积极探索其在实际工坊中加快染色效率、提升色牢度与色彩均匀度方面的应用潜力。

针对扎染工艺废水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实践队队员也展开相关研究,提出可以通过硝酸纤维素膜过滤的方式,低成本、高效地减少有机物大分子对水环境的破坏。

团队力求在尊重非遗精神的基础上,推动扎染现代化改良,为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可行路径。

扎染体验心声

周雨知:非遗之美不仅仅在于成品的精致与独特,更是在于亲手创造的过程中带来的宁静与慰藉。从布的一端打结,到最后展开那片独一无二的蓝与白,我仿佛也为自己染出了一段安静而深远的尧古记忆。

侯钰娜:传统手工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那些看似简单的手法,实则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生活的智慧。这种"天人合一"的创作理念,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撰稿:陈莹 图片:李晓裕 韦景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雨知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0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