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丈量和平路,手植紫金待春晖 —— 东南大学“青柠檬”实践团于南京开展和平教育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7-31 11:3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梓宁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31日讯(通讯员 王梓宁)2025年6月末,东南大学“青柠檬”暑期社会实践团以“国际和平城市”南京为实践地点,开展为期近2个月的和平教育活动。团队旨在通过纪念馆志愿服务、和平教育进校园、新媒体传播等多维行动,深耕和平记忆的教育传承,为青少年群体构建“和平使者”培养体系,让和平理念扎根中国土壤、融入青春力量。

蓄力启程:深研理论筑根基,问卷调研明方向

实践正式启动前,团队已完成扎实的前期筹备工作。成员们系统搜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拉贝日记》等文献资料,开展相关理论知识学习,梳理战争历史脉络与和平教育理论框架,为实践筑牢知识根基。为精准把握公众对和平教育的认知现状,团队设计并发布线上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明确实践方向——既要强化历史记忆的传递,更要贴近特定群体的认知需求。

课堂播种:紫金草间悟和平,少年心中种真意

6月26日,实践团怀着“手植紫金待春晖,和平教育进校园”的愿景,来到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给这里的同学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和平教育课。

图为讲述人进行提问

课堂上,成员们通过历史故事分享、和平主题互动游戏、紫金草象征意义解读等环节,引导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战争残酷与和平珍贵。同学们亲手制作的“紫金草”摆满桌面,如同播撒的种子——对“和平珍贵”的认知正随这株小草悄然扎根,未来将生长出属于新一代的和平答案。

图为同学们制作的“紫金草”

馆内履痕:志愿服务印初心,日记浅吟和平愿

7月初起,实践团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开展为期近两周的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团队累计志愿时长已超300小时,且持续增多。志愿服务期间,成员们利用闲暇时间记录当日见闻感悟,形成志愿日记。字里行间既有对历史的沉重反思,也有对和平的真切期盼。这些日记通过实践团公众号陆续发布,让更多人透过青年视角触摸历史温度,推动和平理念借助文字传递至更广泛群体。

图为团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合影

仪式凝志:纪念活动缅先烈,青年发声承和平

7月7日上午,在这个镌刻民族记忆的日子,实践团部分成员在作为紫金草志愿者代表,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实践团成员与各界代表共同缅怀先烈、重温历史。作为青年力量,他们接过紫金草传递的和平信念,用青春之声宣告:铭记历史,更要守护当下安宁。​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加纪念活动

实地寻访:五馆溯源历史迹,众声汇聚和平语

7月8日至23日,实践团以接力形式先后走访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拉贝故居、侵华日军战犯南京审判地旧址陈列馆五处地点,在实地探访中追溯历史细节的同时,成员们与游客展开采访交流,记录普通人对历史的记忆与对和平的期盼,这些鲜活的声音成为和平教育最生动的素材。

图为实践团成员寻访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游客

岁月回响:耄耋口述往昔事,掌心接过和平棒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部分成员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组织的幸存者慰问活动,当98岁的李长富爷爷出现在现场时,其历经岁月磨砺的生命力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成员们围在一旁,静静聆听老人讲述过往回忆;当老人谈及当下安宁生活的珍贵时,众人一同望向窗外蓝天,感受和平的美好。幸存者的健康长寿,是对和平最有力的见证;青年一代亲耳聆听历史亲历者讲述,则是接过了传承“和平记忆”的接力棒。

图为实践团成员慰问幸存者

云端传声:系列团课忆往昔,鲜活叙事唤和平

7月30日,实践团成员录制的和平教育系列团课正式发布至B站等平台。课程以“铭记历史、守护和平”为核心,融合南京大屠杀史料、幸存者口述、国立中央大学西迁故事等内容,通过动画演示、情景还原等形式,让青少年在鲜活叙事中感悟战争创伤与和平珍贵。

图为实践团录制的和平教育系列团课

前路续航:多维实践传记忆,青春聚力育和平

接下来,“青柠檬”实践团将优化协作细节以保障信息同步高效与形象规范,在此基础上制作国立中央大学视角的抗战胜利80周年献礼长视频,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同时整合素材、结合新实践打造系列宣传内容,并计划邀请专家指导完善“和平使者”培养体系,让和平教育的种子,在南京的土壤里扎根更深,更借由青少年的力量,生长为守护和平的繁茂枝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梓宁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13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