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清晨,燕山薄雾未散,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乡韵兴华”小队4人抵达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傅杖子村。村口“傅杖子村”的石碑被朝阳镀上一层金边,也为团队成员即将开始的三下乡写下注脚。
走进水厂,探寻“一瓶水”的振兴密码
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团队成员来到村里最大的乡村振兴企业——青龙湾天然水厂。换上无尘服,透过玻璃幕墙,18道全自动生产线正将山泉水灌装、贴标、码垛,每分钟下线800瓶。负责人许叔对团队成员说:“这里面都是优质的矿泉水,富含矿物质,大部分指标与市面上的优质矿泉水不相上下,咱们村的致富之路就指望它了。”
对话振兴带头人,把政策读进泥土里
午后,村委会议室里,乡村振兴专员于姐与当地的乡村医生李大爷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当地的乡村振兴进程,团队成员了解了当地的政策与措施,团队成员发现,由于村子内老人偏多,现在的政策大多偏向于文化方向,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在医疗方面,村子已经可以做到“小病不出村子,大病及时转院”,保证了村子里面的医疗水平。
镜头里的付杖子——拍一条村民自己的宣传片
一路上团队成员不间断的拍摄视频,并且参与剪辑的过程中,将这些视频上传到网上希望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充满希望,并且仍在蓬勃发展的村子,为乡村的振兴出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入户走访,把故事带出山村
团队成员走进一户农家。大娘对团队成员说,现在村子里面的劳动力基本上会外出务工,他们会把挣到的钱都寄回家里面,现在村子里面的房子大都建成的两层小独栋,日子更有盼头了。听到了一群人为了向往的生活而努力的故事,希望的种子在团队成员心中悄然生长,他们决定用独特的方式讲好村子里的故事。
一天很短,短到只能把一瓶水的旅程浓缩成一篇小小的文章;一天又很长,长到让团队成员明白:乡村振兴不是宏大叙事,而是许叔日复一日的坚守、于姐案头厚厚的规划书、王奶奶舞动的红绸、李大爷窗前的阳光。
归程的大巴启动时,村口石碑在反光镜里渐渐远去。团队成员约定,把调研报告做成路演PPT,把水样带回实验室,把宣传片剪成15秒竖版短视频,让燕山深处的好水、好人、好故事,流向更远的地方。
四人行,山海情;一瓶水,万重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皓天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