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寻根溯源集结号!“浙里”有座“百姓移民村”

发布时间:2025-08-01 22:2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柯虹   阅读 2.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柯虹)当108个姓氏的迁徙故事镌刻在山水之间,当多元文化在赣北村落绽放异彩,7月1日,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山河记忆 赤心逐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深入这座全国文明村——武宁县东山村,以脚步为笔、以调研为匙,逐步解密“百姓移民村”文化融合、产业创新与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

村史馆里的时光穿越:触摸移民文化脉络

团队成员沿着移民文化墙一路走到村史馆,“清乾隆年间,首批移民从湖北、安徽等地举家南迁,用扁担挑着家当,徒步数百里来到这片荒山,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白手起家……”讲解员的讲述,将同学们带回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泛黄的族谱、锈迹斑斑的农具、褪色的迁徙契约,队员们频频举起手机拍照,惊叹于“一姓一故事、百族共家园”的多元文化交融;在迁徙路线沙盘前,同学们通过动态投影直观感受移民迁徙的艰辛历程;来到方言与民俗文化展示区,大家好奇地按下一个个播放按钮,湘音、吴语、赣话的录音片段此起彼伏,引得同学们反复模仿,村史馆里不时爆发阵阵笑声。“太神奇了!一个村子居然藏着半个中国的方言!”小刘同学兴奋地录制短视频,计划将这些特色方言分享到网络平台。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参观东山村村史馆。 刘子成 供图

走村入户开展大调研:倾听振兴路上的故事与期盼

烈日下,实践团队分组走访村民,深入了解16省移民在此扎根繁衍的发展现状。“咱们这儿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山高水好,种上板栗树长出来的就是‘金疙瘩’!”58岁的果农陈大叔站在半山腰的板栗林里,伸手拨开层层枝叶,露出缀满刺球的枝条。“等九月板栗成熟,漫山遍野都是又香又糯的果子,到时候欢迎你们这些学生娃娃再来我们东山村,管够吃、管够摘!”不远处的鱼塘边,渔民张伯伯一边收网一边向我们介绍,活蹦乱跳的鳙鱼溅起水花,“现在搞生态捕捞,捕大放小,游客还能体验撒网、捞鱼,周围的渔家乐天天爆满!”队员们围坐在王奶奶身边,向她学习手工编织茅草扫帚,“我这手艺是跟我父亲学的,到我这里已经传了三代人,以前是家家户户的生活用具,现在成了‘网红商品’!”只见指尖翻飞间,枯黄的茅草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中逐渐成型。她一边将麻绳勒紧帚骨,一边担忧道:“现在年轻人大多外出,这些老手艺、老故事,不知道还能传多久。”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向村民学习手工编制扫帚。 刘子成 供图

青春智慧赋能移民村:科技匠心共绘乡村振兴新图景

调研发现,东山村虽依托移民文化打造了“一院一姓”主题民宿、姓氏寻根研学、“特色农产品”电商推广等项目,但仍面临文化资源挖掘不足、产业同质化等问题。当地民宿经营者透露:“我们有特色,但缺乏品牌包装和线上推广,游客大多是周边散客。”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要守住文化根脉,更要创新发展路径。

“这次走访,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的深层关联。”团队负责人小陈感慨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当好文化的‘解读者’,更要成为振兴的‘参与者’。”这座移民村落正以独特的姿态,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文化活的乡村振兴之路。下一步,团队将结合专业知识,对东山村进行整体建模设计,利用模具制造专业知识与3D打印技术打造极具移民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

▲图为团队成员在东山村村史馆的合影。 刘子成 供图

从村史馆里的文化探秘,到阡陌巷道间的民生洞察,江西职业技术大学学子用脚步丈量土地,以行动践行使命。实践队员们表示,将以专业之力赋能移民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让“百姓移民村”的故事焕发新光彩。这场实践之旅,不仅是一次对移民文化的深度探索,更是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实践课。未来,实践团队将持续跟进,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让“百姓移民村”的故事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记者 刘子成 通讯员 柯虹 赵颗科 陈世楠)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柯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9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