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农史长河溯源流,承耕心薪火启新程——北科大学子走进安徽省农业博物馆,体会农业历史脉络

发布时间:2025-08-01 22: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栾文正、胡佳玉   阅读 2.8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7月31日,北京科技大学鹿贝柯鹿耕三河乡村振兴实践团10名大学生走进安徽省农业博物馆,与馆内工作人员围绕农业历史与农耕文化展开深入交流,了解展品背景、探寻农业发展脉络,并实地参观古代农业科技成就展、传统耕作农具等展厅,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安徽农业发展历程,体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农具千年演变史,农耕一脉续文明

驻足“古代农业起源与文明”区域,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新石器时代的石铲与石斧等原始农具静静陈列,工作人员指尖拂过这些承载岁月的器物,又指向一旁的红硬陶绳纹杯,细细道来安徽地区从采集经济向农耕文明缓步过渡的历程。转至“先秦至秦汉农业发展”展区,战国彩绘蚕茧壶的精妙工艺被娓娓道来,汉代灰陶井沿所折射的水利技术进步更成了焦点,工作人员以生动的阐释,让这一时期农业生产效率的跃升变得可触可感。行至“近现代农业变革”展区,凤阳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油画与签字契约瞬间攫住目光。工作人员援引具体事例,将安徽农业从传统模式迈向现代化的关键转折讲得清晰透彻。三组展品如珠链相衔,完整串联起安徽农业从起源、发展到变革的悠长脉络。

犁锄迭代凝巧思,仓廪盈实凭智识

在农业技术展示区,各类展品如串联的珍珠,生动勾勒出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灌溉技术展区内,大禹手持耒锸疏导江河的场景复原静静伫立,生动展现出上古时期治水技术在应对洪患时的实践与开拓脉络;耕作技术展区中,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新石器时代的石铲石斧,到民国时期的三脚耧车,各类农具按时代依次排列,直观展现着耕作工具随岁月流转的演变历程,以及耕作技术的持续进步;而农产品加工技术展区里,清代的脚踏碓、土砻等展品,宛如一部部无声的史书,既反映出古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脉络,也细致展示了从谷物脱壳到食品加工等环节所运用的技术与工具。

耕俗绵延文脉长,农书传承智慧深。

徜徉其间,农耕文化的多元风貌扑面而来。一侧,农耕习俗与生活的印记处处可见:各式农具与古物,生活用品、服饰、民间工艺品等与农耕生活休戚相关的物件静静陈列,从日常起居到民俗风情,多维度勾勒出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另一侧,农业文献与著作的智慧光芒熠熠生辉,《夏小正》《王祯农书》等安徽农业史上的典籍通过图文娓娓道来,既展现着这片土地农业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脉络与发展轨迹,更彰显出浸润千年的深厚底蕴。

走出安徽省农业博物馆,实践队的同学们心中涌动着对农耕文明的深深敬意。从旧石器时代的砍砸器到民国的三脚耧车,农具的迭代里藏着先民与土地共生的智慧;从龙骨水车的灌溉巧思到脚踏碓的加工技艺,科技的演进中凝结着对丰收的执着追求;而农耕习俗里的生活温度、农书典籍中的文明厚度,更让我们读懂:农业不仅是衣食之源,更是文明延续的根基。

安徽农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用勤劳书写的奋斗史,一部用智慧点亮的创新史,更是一部用文化浸润的文明史。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看到了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触摸到了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强劲脉搏。这份跨越千年的农耕记忆,不仅让我们读懂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真理,更激励着我们在乡村振兴的今天,让古老的农耕智慧焕发新的生机,用青春力量续写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撰文 | 栾文正、胡佳玉

图片 | 卢正皓

审核 | 胡佳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胡佳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0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