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海大学“纸艺水韵——非遗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团”来到常州市金坛刻纸艺术中心,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作品观摩、工艺体验、传承人访谈等形式深入探究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精髓,感受南北剪纸刻纸艺术的碰撞与交融,深刻体会到了非遗传承的深远意义。国家级非遗项目金坛刻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金坛刻纸艺术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何雅雯老师带领大家欣赏体验。
踏入金坛刻纸艺术中心的展厅,队员们瞬间被琳琅满目的刻纸作品所震撼,从传统民俗题材的《百鸟朝凤》到现代文创系列的灯饰、书签,从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到精美绝伦的人物肖像,从数米长卷到方寸之间的微型刻纸,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金坛刻纸以其“细如发丝、工似绣花”的独特风格展示出它的精致韵味,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表达,承载着江南水乡的柔美与灵动,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图为队员参观刻纸相关艺术品
在刻纸体验室中,北方剪纸作品与南方刻纸作品并列而放,北方剪纸多用剪刀,讲究粗犷豪放,题材以记录农业生活为主,较为随性;而南方刻纸则以刀代剪,多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更注重线条的流畅精巧,细腻中透出灵动。
领略刻纸作品的魅力后,队员们迫不及待地跟随何老师开始动手体验,何老师细致讲解了持刀的手法和刻纸的技艺要点,并亲自做了示范。多数队员都是第一次刻纸,刚开始时手法生疏,经常出现问题,她都会耐心解答并亲自对手法进行纠正。“下刀要稳,力度要匀,稍不留神的抖动可能就会前功尽弃。”这是队员小张在体验时发出的感慨。在认真的刻画中,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速度也逐渐加快,在一刀一刀的努力下,纸张上的图案愈发灵动。
▲图为何老师对队员刻纸手法进行指导
实践团成员随即对何雅雯老师展开采访。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在金坛刻纸的使用工具和选材上,是经过长时间的迭代更新的。最开始常用需要自己用磨刀石磨制的刀具,而现在给初学者使用的是能替换刀片的刀具,更加便利;纸张也从普通的红色宣纸发展到现在可以根据需求定制的绿色、青花蓝等颜色的宣纸甚至是卡纸、吹塑纸等用于制作立体刻纸,与此同时,也引进了众多现代元素,以做到与时俱进。
▲图为队员对何老师进行采访
当问到金坛刻纸的技术难点时,何老师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手工技术方面,入门易但坚持难,需要长时间的练习逐步熟悉各种技法;二是在于“先创后制”,需要有较强的审美能力与设计头脑,合理添加各种元素构成完整的作品。
何老师表示希望当代的年轻人不论是做金坛刻纸等非遗项目,或是其他工作,都要保持热爱,以匠人精神坚持下去。她对金坛刻纸的热爱与坚守深深打动了大家,也深刻感受到了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关注并喜爱金坛刻纸,使古老的刻刀与青春的创意相遇,让非遗传承有更多可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冯壮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