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冉懋焕)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黔途红迹”社会实践团奔赴贵州中寺村,围绕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民生百态、教育帮扶开展系列实践,深入探寻乡村振兴的“关键密码”,以青春力量赋能乡土发展。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中寺村村干部合影
乡村新貌:山海间的振兴图景
初入中寺,实践团便被“如山海般铺展的画卷”吸引:
生态与人文交融:山峦叠翠、亭台错落,中寺村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建设融合,新修道路取代泥泞土路,村落整洁有序,既保留乡土韵味,又注入现代便利,老人的笑容与孩童的嬉闹勾勒出脱贫后的生机。
图为中寺村相关设施
跨校实践联动:走访中,实践团偶遇清华大学深研院实践团,不同高校接力开展支教等服务,折射出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汇聚效应,更显“山海为媒,时光作引”的实践传承。
图为北科大实践团与清华实践团合影
烟火生活体验:住进村民民宿,参与洗菜、烹饪,实践团从日常烟火中感知乡村温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生动样本,尽在“稳稳当当的新路”“热情的村民”与“满是笑意的脸庞”中。
图为实践团队员参与烹饪
烤烟产业:传统工艺里的致富经
在烟草家族中,烤烟凭借其醇厚的香气和适中的口感,占据着重要地位。这背后,是一套历经岁月沉淀、不断优化的加工工艺。贵州,是烟叶种植大省;而中寺村作为烟叶种植大县的核心产区,烤烟加工更是承载着村民致富希望。小队在中寺村苏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中寺村的烤烟加工的过程。
开始采摘时,工人把握烟叶黄绿相间、主脉发白、叶片厚实有弹性的最佳成熟期逐片筛选,杜绝青涩或焦糊次品;烘烤历经变黄期(35-40℃,湿度80%-85%)、定色期(50-55℃,湿度40%-50%)、干筋期(65-70℃)三阶段,3-5天精准控温控湿,实现叶绿素分解、香气物质积累与水分蒸发的协同转化;复烤先堆捂“发汗”匀湿,再经100C蒸汽杀菌、调湿(水分稳定在11%左右),最终依据部位、色泽、完整度分级。
实践团调研发现,从田间到车间的标准化流程,不仅提升烟叶商品价值,更折射出村民对传统工艺的精细打磨与产业升级的探索。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了解烤烟加工过程
民生访谈:倾听乡村发展的多元声音
为深挖中寺发展脉络,实践团对民宿老板、避暑游客、退伍老兵、返乡大学生展开深度访谈,勾勒乡村振兴多面群像:
民宿老板(返乡创业者):
“在外打工看透世道,觉得农村有潜力”——因洞察生态优势与自供食材,返乡打造民宿。从“仅提供住房”到“全配套服务”,逐步完善资质,未来计划拓展娱乐设施,坚持“客户为先,信誉至上”。其经历彰显村民自主探索产业转型的智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民宿老板交谈
避暑游客:
“每年7-8月驻留,空气好、不嘈杂,想吃啥都能满足”——中寺的生态与服务,吸引游客自发形成互助社群,折射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游客认同感。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游客交谈
退伍老兵:
回忆军旅岁月时眼眶泛红,将青春故事藏于心底,默默见证乡村从“温饱”到“振兴”的时代跨越,是乡土发展的历史见证者。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退伍老兵
返乡大学生:
分享“劳逸结合”学习法,理性看待补习班;寄宿生活锻炼独立能力,却也难舍家人团聚;期待实践团“多和村里孩子交流外界事”,寄语后辈“好好学”。其思考折射乡村新生代的成长与担当。
图为实践团成员采访中寺村返乡大学生
童趣课堂:夏日里的知识与陪伴
在柏杨村和中寺村教室,实践团开设“童趣课堂”,开启“成长联结”双向奔赴之旅:
破冰与共鸣:从“远道而来的大朋友”自我介绍的忐忑,到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实践团以“支教是双向成长”为理念,迅速拉近与学生距离。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自我介绍
爱国与安全:教唱《我爱你中国》,稚嫩童声传递家国情怀;开展防溺水教育,“不准私自下水”的齐声回应,筑牢安全意识(学校早已种下的“安全种子”,经实践团再念“约定”:夏天再热,也要保护自己!)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小朋友讲述防溺水知识
游戏与欢笑:解字谜、接力赛……操场上的笑声像风铃般清脆,实践团在陪伴中见证孩子的纯真与活力,更从他们身上“映出几十年前的自己”——童年模样,永是无忧。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亲密玩耍
课程尾声,孩子们的笑容成为实践团最珍贵的收获,也让“知识下乡”更具温度。
青春实践,赋能乡土未来
从乡村院落到产业车间,从访谈桌前到三尺讲台,北京科技大学“黔途红迹”实践团以脚步丈量乡土,用行动解码振兴:
中寺村的山水美、烤烟香、人情暖、孩童笑,是乡村发展的缩影;高校力量与乡土振兴的深度联结,更在“产业调研、人文记录、教育帮扶”中持续升温。
未来,这份青春实践将继续扎根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书写“山海之约”的新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冉懋焕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