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青心黔行”志愿服务队:青春力量赋能乡土,实践之光点亮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8-02 16: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龙星花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龙星花)七月流火,黔中大地生机盎然。贵州师范学院旅游文化学院“青心黔行”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于2025年7月7日至14日深入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头堡村,以“政策宣讲入民心、文化传承续根脉、环境整治焕新颜、科普教育播种子”为主线,开展防溺水宣传、非遗体验、环境治理、知识科普等系列实践活动,用青春脚步丈量乡土大地,以实干担当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安全守护筑防线,防溺宣传护民生


7月7日,志愿服务队联合头堡村村委会,在乌当区渔洞峡风景区开展防溺水主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渔洞峡以“十里河湾”闻名,南明河、鱼梁河等在此交织,暑期亲水人群增多,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活动伊始,团队与头堡村团支部书记李诗宇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该村暑期防溺水宣传成果及周边水域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李诗宇介绍:“村里每年夏天都会组织巡逻,但水域范围广,单靠村两委力量难免有疏漏,大学生的加入能帮我们把防线织得更密。”
随后,志愿者们沿渔洞峡重点水域开展拉网式排查:查看护栏牢固度、测量围栏高度是否达标,检查岸边泥土松动、岩石滑落风险,记录隐蔽水域的警示标识缺失情况。排查中,发现3名村民在无防护措施的浅滩嬉水,队员们立即上前劝阻,结合近期溺水案例讲解危险水域的暗藏风险,用乡音劝导:“这水边看着浅,底下石头滑,摔下去可不是闹着玩的,家里娃娃还等着呢。”村民们听后纷纷上岸,表示会注意安全。


图为团队成员劝阻当地小朋友不要下河游泳

非遗传承续文脉,文琴声里品乡愁


7月8日,志愿服务队走进头堡村,开启“文琴坐唱”非遗学习之旅。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头堡村文琴戏自清光绪九年传入后,历经百年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支系,其融合民族文化的曲目,是乌当区鲜活的“文化基因”。
在村委会会议室,非遗传承人李德玉老人已等候多时。这位非遗传承人见队员们到来,即兴唱起《秦娘美·破钱约逃》选段,悠扬婉转的方言唱腔瞬间将大家带入浓郁的乡土语境。
座谈会上,李德玉从“文琴”名称由来讲起:“以前叫扬琴,后来因用贵州方言演唱,慢慢成了‘文琴’,一字之差,藏着贵州人的文化底气。”李德玉展示了手写的曲谱,泛黄的纸张上,工尺谱与简谱并列,记录着曲目从传统到改良的演变轨迹。当播放《秦娘美·破钱约逃》视频片段时,老人跟着节奏轻和,眼中满是对这项技艺的珍视:“这戏里唱的是苗族姑娘的忠贞,现在能完整唱下来的年轻人不多了。”
互动环节,队员们围坐学唱《秦娘美·破钱约逃》选段。在老人耐心指导下,队员们渐渐找到感觉,虽唱腔生涩,却传递着对非遗传承的热忱。“文琴不只是唱戏,更是咱说话的腔调、生活的味道。”队员们在实践总结中写道。这场非遗体验,让青年们触摸到了乡土文化的温度,也更理解了“传承”二字的分量——不仅要留住技艺,更要让文化基因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

图为《秦娘美·破钱约逃》部分选段

环境治理聚合力,两清两改焕新颜


7月9日至14日,志愿服务队围绕“两清两改两治理”(清理乱堆乱放、残垣断壁;改厕、改圈;治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开展系列实践,从政策宣讲到实地整治,全方位助力头堡村人居环境改善。
7月9日的座谈会上,头堡村团支部书记李诗宇向队员们细数治理成效与难点:“厕所改造完成了八成,生活垃圾有了专人清运,但乱堆乱放还是反复出现,有些老人习惯把柴火堆在门口,劝了几次又搬回来。”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分组行动:一组设计宣传单向村民说明“柴火进院”的安全隐患,用“堆得整齐,看着舒心,走路也不绊脚”的通俗话语替代生硬条文;另一组制作KT板,将“两清两改两治理”要求转化为“两清两改两治理,活动进行时”等接地气的标语,张贴在村头公告栏。

图为团队成员设计的“两清两改两治理”宣传页


7月10日,队员们走村入户宣讲政策。92岁的“豆腐奶奶”坐在村道间卖豆腐,队员们用方言跟她拉家常:“奶奶,现在村里厕所改了,是不是比以前干净?蚊子都少了吧?”老人笑着点头:“可不是嘛,以前茅房臭得不敢靠近,现在屋里就能上厕所,全靠政策好。”队员们趁机递上宣传册,用她熟悉的“屋头不积水、垃圾入筐子”等生活场景,解读治理与健康的关系,老人接过册子,用布满皱纹的手摩挲着封面,连连称赞:“说得太实在了,可以听得懂。”

图为团队成员们与“豆腐奶奶”的合影

7月14日的环境卫生整治中,志愿服务队兵分三路:“清垃圾”组沿村道拾捡烟头、塑料瓶,连草丛里的碎纸屑都不放过;“清房屋”组清扫村委会,擦拭积灰的奖牌、整理凌乱的档案,让办公环境焕然一新;“清广告”组用小铲子铲除墙上的过期海报,同时向围观村民发放宣传手册。期间,7岁的当地小朋友跟着志愿者弯腰拾捡,稚嫩的小手攥着塑料瓶跑向垃圾桶,这一幕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正如队长王优所说:“当看到孩子模仿志愿者的动作时,就知道文明的种子已经播下了。”

图为“清垃圾”组团队成员清理村道垃圾


图为“清房屋”组团队成员清扫村委会

图为当地小朋友参与坏境治理行动


科普教育播种子,童心向美向未来


7月11日至12日,志愿服务队走进头堡村幼儿园,开展环保与桥梁知识科普活动,让知识的种子在孩童心中生根发芽。
7月11日的环保课堂上,队员们根据幼儿园墙上的彩色垃圾桶模型,教孩子们分辨可回收物与有害垃圾。“这个矿泉水瓶用完了,该扔到哪个颜色的桶里呀?”孩子们争相回答:“蓝色!蓝色!老师说能卖钱的!”互动游戏中,孩子们用玩具垃圾进行分类投放,错了就腼腆地笑,再重新尝试。课后,幼儿园老师说:“孩子们回家后,还拉着爸妈分垃圾呢,这课上得值!”
7月12日的桥梁知识宣讲更是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队员们带来坝陵河大桥的模型,用“大力士桥墩”“彩虹桥拱”等比喻讲解桥梁结构,当说到“贵州的桥能横跨大山”时,孩子们瞪大眼睛:“那能从我们村跨到贵阳吗?”队员们笑着回应:“只要好好学习,将来就能设计出这样的桥!”
绘画环节中,孩子们化身“桥梁设计师”:有的画彩虹桥连接家园与学校,有的画带滑梯的“快乐桥”,还有的在桥边画上垃圾桶,说“要让桥干干净净的”。队员们在一旁适时引导:“这座桥的桥墩要画得粗一点,不然会塌哦。”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与知识启蒙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图为当地小朋友画的“彩虹桥拱”

调研赋能明方向,青春担当践初心


7月13日,志愿服务队通过问卷与访谈开展乡村环境治理调研,深入了解村民需求,为后续实践找准方向。
本次调查覆盖了头堡村3个村民组,其中苗天组42份,二坡山组30份,马家坟组56份,以确保样本代表性。总计回收有效家庭问卷145份,覆盖人口约445人。剔除填写不规范、漏填等不合格问卷17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28份,问卷有效率为88.28%。“画的宣传画好看,比以前贴的通知强多了。”村民张大叔的话给了队员们启发。大家在总结中提出:“下一步可结合旅游专业优势,制作‘两清两改两治理’主题短视频,用村民出镜、方言解说的方式扩大宣传效果。”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成长”。正如指导老师所说:“学生们在服务中了解了乡村的真实需求,学会了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沟通,这种成长比任何成绩单都珍贵。”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询问调查问卷中的具体问题


从防溺水的安全守护到文琴戏的文脉传承,从环境整治的躬身实践到科普课堂的童心互动,“青心黔行”志愿服务队的8天实践,是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队员们用脚步丈量乡土,用智慧服务民生,更在实践中读懂了“乡村振兴”的深层含义——它不仅是村容村貌的蜕变,更是民心向背的凝聚,是代际接力的传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龙星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