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讯(通讯员 林思杏、吴思敏、朱境欣)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工作部署,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在乡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2025年7月14日至7月18日,广东财贸职业学院韧竹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赴广东省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涡水镇必坑小学开展为期5天的“全链条育人”支教活动,以实际行动响应“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号召。
实践团此次支教聚焦“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以“寓教于乐——实践驱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线,深度融入非遗传承、爱国教育、科学探索等多元特色课程,为乡村儿童打造涵盖音乐、舞蹈、剪纸、书法等领域的“多彩课堂”,以“青年情”点燃“支教行”,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持续生长、扎根。
非遗薪火润童心
“非遗进校园,文化共传承。”为让孩子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非遗文化,民歌教学课堂上,实践团特邀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排瑶民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唐六妹老师面对面给学生授课,通过构建“高校—支教点—非遗传承人”三方联动机制,让非遗文化在助力当地教育发展中得到更鲜活的传承。“连南是个好地方,条条大道都宽广……”当孩子们清澈的嗓音与古老旋律交融,“非遗”的种子悄然播撒心田。
▲图为唐六妹老师教授排瑶民歌《庆丰收》
▲图为孩子们在认真学唱排瑶民歌《庆丰收》
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非遗闪耀不止于歌声。此次支教活动,实践团还开展有“漆扇讲解与制作”、“剪出想象,纸上绘梦”等非遗实践课程,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让千年非遗“活”在校园。
▲图为实践团成员为孩子们讲解剪纸的具体步骤
▲图为孩子们的剪纸作品展示
多维课堂育情怀
支教期间,实践团创新采用沉浸式教育模式,将“扶贫—扶智—扶志”理念融入实践:组织开展“趣味科学实验”,为孩子们打开科学的“兴趣大门”,在科学熏陶中埋下“科技强国”的种子;通过“普法讲解+书法艺术”形式,引导孩子们书写下“守规矩,反走私”标语,让孩子们在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同步增强知法、懂法、守法意识,使爱国主义教育在实践中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图为孩子们在进行科学实验操作
▲图为孩子在写“守规矩,反走私”标语
爱心浇灌显成效
支教的成效在孩子们的变化中悄然显现:是曾经怯于表达的孩子主动牵着实践团成员手,眼里满是不舍地问“老师,你们明年还会来吗”;是绘出“我心中的家乡”时孩子们创作力的破土而出及清澈眼眸中闪烁出对家乡的喜爱……
▲图为实践团为孩子们手写的“专属寄语卡”
▲图为实践团成员们与孩子们的日常
我们在群山褶皱里“种星星”
“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孩子们的灿烂笑容是给实践团最珍贵的回馈。”回首一周的支教时光,实践团成员们怀揣着对支教活动的无比热爱,与孩子们彼此陪伴,心相连情共牵,我们坚信,名为“信心”的种子已经悄然种下,它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扎根、生长、前行,成长为微风中坚韧有力、散发晨露清香的绿竹。
▲图为实践团指导老师及成员与孩子们的合影
撰文 | 林思杏 吴思敏 朱境欣
图片 | 谭嘉欣 李若茵 黎绮岚 林碧榆 林淑华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境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