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非遗广绣“绣”入乡村课堂:大学生支教团以“三阶课堂”激活文化传承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02 20: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张欣 王佳琪 崔建龙   阅读 79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2025年7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使者实践队”走进广州市从化区大夫田村,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为载体,创新设计“启蒙—实操—竞赛”三阶课堂模式,为当地30余名儿童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之旅。这场持续15天的支教行动,不仅让千年广绣技艺在乡村课堂落地生根,更探索出“非遗+美育+竞赛”的乡村文化传承新路径。

第一课:银针引线启非遗之门

“同学们,你们知道广绣的‘针尖芭蕾’美誉从何而来吗?”在首节启蒙课上,实践队成员吴艺阳以一段广绣纪录片开场,孩子们透过屏幕惊叹于“钉金绣”的璀璨、“垫绣”的立体、“水路”的灵动。随后将唐代《杜阳杂编》中“南海少女卢眉娘绣《法华经》七卷”的典故、清代广绣外销欧洲的辉煌史等知识点融入游戏,孩子们分组拆解、抢答,在趣味互动中构建起对广绣的文化认知。

图为信息使者实践队队员在进行广绣的绣品展示程俊生供图

第二课:小老师手把手传匠心

几日后的实操课上,实践团推出“1对3小老师制”,由经过系统培训的大学生担任“小老师”,带领孩子们完成进阶挑战。课堂分为三大实操区:

• 针法训练区:孩子们在“小老师”指导下,练习“直针”“回针”“轮廓针”等基础针法,通过“针法连连看”游戏巩固技巧;

• 图案创作区:从简笔画图案开始,孩子们用“劈丝”技法将一根蚕丝线分为6股,绣制自己喜欢的图案;

• 文化解密区:结合广绣“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孩子们解读“蝙蝠(福)”“葫芦(福禄)”等纹样的象征意义,并设计个人作品的文化寓意。

“我的绣品要送给妹妹,她最喜欢小青蛙!”8岁的李思婕举着绣有“小青蛙”的绣绷说。实践队特别设置“亲情绣品”环节,鼓励孩子们将作品带回家与家人共同创作,让非遗技艺成为情感传递的纽带。

图为大夫田小朋友刺绣展示陈淼供图

第三课:绣场争锋展少年风采

结课日的广绣竞赛将活动推向高潮。30名孩子以“岭南四季”为主题,在90分钟内完成独立创作。赛场上,银针翻飞如蝶,蚕丝游走似画,孩子们用他们青涩的针法在绣绷上表达他们对家乡独特的情感。

图为信息使者实践队队员给小朋友上课孙灏翔供图

评审环节,实践队线上邀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绣大师工作室主持人何雪老师,从“针法熟练度”“图案创意性”“文化表达力”三个维度打分。最终,何雪老师点评:“这些作品既有传统针法的根基,又充满童真想象,让我看到了广绣传承的希望。”

双向滋养: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这场支教行动不仅改变了乡村儿童对非遗的认知,更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文化使命。“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自信的火种。”信息使者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儿童作为文化传承的未来火种,与非遗技艺这一民族智慧结晶相融,是守护中华文化根脉、赓续文明血脉的重要基石。

结语

当广绣的银针在乡村课堂穿梭,当少年的笑声与非遗的韵律交织,这场跨越年龄与文化的对话,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正如实践团在结营仪式上的誓言:“我们要做非遗的‘播种者’,让广绣之花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绚丽绽放。”(通信员 张欣 王佳琪 崔建龙)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崔建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