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展中·文化印记——华中科技大学“云梦光影”实践队探访三湖村非遗展

发布时间:2025-08-02 19: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刘彦希   阅读 3.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5日讯(通讯员 刘彦希)七月二十五日,华中科技大学“云梦光影” 非遗实践队首日行程的脚步,落在了云梦县伍洛镇三湖村的非遗文化展现场。实践队成员们近距离观摩各类非遗项目的制作过程,主动与在场的非遗传承人们交流,从他们的讲述中,一点点探寻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着岁月沉淀下的文化魅力。

千年光影长:云梦皮影

炎炎夏日,深蓝色的棚子下坐着一位面容和蔼的老人,这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梦皮影戏的省级传承人——滕德清先生。

▲图为滕德清先生为实践队演示皮影操作方法

“这个时代,皮影是两个人的艺术。” 滕德清老师说,“两个人可以完成一整台大戏。”作为 “百戏之祖” 的云梦皮影戏,起源于清中期。乾隆年间需三四人协作,如今两人包办唱、做、念、打。语毕,滕老先生立刻为我们表演了如何操纵皮影。他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主杆,中指突然往外轻挑,皮影人便抬脚踏上虚拟的台阶,手指轻微抖动,皮影嘴巴便一张一合,如同要真正开口说话一般。

“廉政皮影是现在最新的一种皮影表现形式,经常在高校为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表演”,滕德清先生说。“廉政皮影”是传统非遗文化与当下时代需求碰撞出的火花。与此同时,实践队员也了解到,传统的皮影已有许多和当下时代元素融合的成果:身着检察官制服的皮影用于演绎法政类皮影戏,身着毕业服的大学生皮影则用于和同学们拉近距离。

指尖剪韵悠:云梦剪纸

“我原本是学美术的,但非遗剪纸传承不下去太可惜了,才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剪纸。”云梦剪纸摊位上的阿姨笑着把手上尚未完工的剪纸作品递给成员们看:“因为有美术基础,这个葫芦我都没有打底稿呢。”实践队成员凑近了才发现,巴掌大的葫芦上,锯齿纹密如梳齿却间距匀称,水滴纹饱满得像要坠下露珠,工艺精巧而繁复,引得实践队成员们连连赞叹。

有花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是云梦剪纸独特的原则,“就像这张‘辈辈封侯’,” 阿姨展开一幅作品,大猴的背脊上驮着小猴,猴毛用极细的月牙纹表现,每道弯都像被指尖反复摩挲过,“这剪纸既盼着儿孙加官进爵,又暗喻‘辈辈’都要守住本分。”

▲图为队员仔细聆听剪纸技巧

巷陌回声里:非遗文化传承之现状

非遗活动展期间,实践队成员还通过随机抽样访谈,了解了不同年龄段的云梦本地居民对于非遗传承的认知。志愿者们这样说:“小时候家附近有一家皮影戏的戏院,爷爷奶奶们常会在午后围坐在那里听戏。”“现在虽然戏院已经拆了,但有关皮影戏的记忆早已镌刻在脑海中。”“非遗展会在云梦已经举办过许多次了,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文化推广活动会越来越多。”

▲图为队员实地采访

非遗展会绝非简单的技艺陈列,而是为云梦非遗搭建了一个个流动的舞台,让那些藏在深巷里的剪纸纹样、戏台后的皮影关节,有了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契机,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语言。 接下来,“云梦光影” 实践队将继续循着非遗的脉络前行:实践队将专访滕德清先生,听他细说六十年操杆生涯里,那些戏台上下的故事与坚守;实践队会走进更深的街巷,探访更多非遗传承人的日常,记录下皮影唱腔怎样在岁月中沉淀。

撰文 | 刘彦希

图片 | 云梦光影实践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彦希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