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诗词薪火—淮安“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教育实践活动落幕

发布时间:2025-08-02 18:40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慧欣   阅读 192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日(通讯员李慧欣 袁晓晋)近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传薪”实践团队奔赴淮安,于7月7日在淮安市淮阴区长安社区开展以“诗韵探行,雅句传薪”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团队聚焦淮安诗词文化资源,走进暑期托管班,以多元形式传承古典诗韵,为地方文化教育注入青春活力 。

实践之初,团队成员围绕《月中孤渡水》这首诗词,激发小朋友们兴趣,让小朋友们自己上讲台朗诵诗歌。在活动室的讲台上,孩子们身着蓝布小褂,手持灯笼造型的朗诵卡,以"月中孤渡水"为起点,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诗词对话。"大家看眼前的古运河,千年前的夜晚,也许,真有一叶孤舟在月光下缓缓划过水面。"队员潘羽茜指着粼粼波光说,"试着想象自己站在船头,感受月光洒在水面的样子,再读这句诗。"

孩子们先是集体诵读,稚嫩的声音里带着对诗句的好奇;随后分组演绎,有的模仿孤舟漂泊的悠远声调,有的加入水波荡漾的轻晃动作,让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可感。据介绍,这句"月中孤渡水"出自崔涂的《晚次盱眙》,而盱眙曾属淮安古郡,诗中描绘的淮河夜景与古运河风光一脉相承,孩子们站在诗中同款的水边朗读,更能体会"诗在眼前"的奇妙。

图为长安社区小朋友进行生字朗读。潘羽茜供图。

随后,成员们将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制作成卡片,以游戏的形式教会小朋友生字词,通过抽卡、配对等方式学习生字词。这个游戏使得小朋友们对于学习诗句的兴趣大大增加。

找到字卡后,孩子们还要完成"字意联想"任务。拿着"孤"字卡的小朋友说:"‘孤’是一个人,就像诗里只有一条船,很安静。"而找到"月"字卡的孩子则指着天空兴奋地喊:"月亮的‘月’,诗里的月亮一定很亮,才能照亮水面!"活动特别设计了"字卡拼诗"游戏,孩子们需将找到的字卡按顺序排列,拼成"月中孤渡水"完整诗句,过程中不时有孩子恍然大悟:"原来每个字连起来,就是一幅画啊!"

据活动策划者介绍,选择这五个字是因为它们精准勾勒出诗中意象:"月"定时间,"水"明环境,"渡"表动作,"孤"传心境,"中"显方位,通过拆解游戏,孩子们能直观感受到古诗"字字珠玑"的妙处。

"老师,我不仅会背‘月中孤渡水’,还能讲出它的意思!"在"给小朋友小红花"环节,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学习成果来到"月光兑换台",用积累的诗词知识兑换特制小红花。这些红花勋章以月光为底色,背面印着"月中孤渡水"的篆书字样,拿到红花的孩子都会骄傲地别在胸前。

图为给长安社区小朋友小红花。潘羽茜供图。

最令人期待的"纸花绽放实验"环节,将"月中孤渡水"的意境推向高潮。孩子们在成员的指导下,用白色卡纸折出含苞待放的纸船,船身写上"月中孤渡水",船帆则是可遇水绽放的纸花。当这些"月光纸船"被放入盛满清水的玻璃缸,船帆上的纸花缓缓舒展,露出藏在花瓣里的"月""水""渡"等字,仿佛诗中的意象在水中悄然绽放。

"纸花为什么会开呀?"面对孩子们的疑问,队员们笑着解释:"就像诗句里的月光照在水面,让水面有了变化;纸张遇到水,纤维膨胀,纸花就‘醒’过来了。"孩子们看着水中的"孤舟"与"绽放的月光",忽然有了新发现:"老师,纸船漂在水上,不就是‘月中孤渡水’吗?"

活动尾声,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月光纸船"放入古运河,小小的纸船载着诗句随波轻荡,与岸边的灯笼倒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流动的"月渡图"。

这场以一句诗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没有复杂的讲解,却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明白了:诗词从来不是遥远的古董,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意境——就像古运河的水,千年前映照着孤舟,如今仍映照着孩子们探索的眼睛,而那些流淌在诗句里的文脉,正通过这样生动的方式,从"月中孤渡"走向"薪火相传”。(记者 潘羽茜 通讯员 袁晓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