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塔里木大学泥石流地质灾害调研团队在博孜墩地区的十六天实践画上句点。翻阅队员们的调研实录,各项地质数据与分析报告,更清晰呈现出学术体系与乡土经验的深度对话——仪器测量的数据旁,标注着村民世代积累的灾害认知;标准化问卷的统计结果中,融入了具象化的生存智慧。这种专业与民间的双向校准,成为此次调研最具价值的发现。
仪器读数与经验判断的互补校准
在博孜墩山区核心区域的初勘现场,王钢城教授带领队员用罗盘对沟谷参数进行测量,将走向、倾角、坡度等数据录入专业表格。而当地村民凭借长期生活经验作出的描述——"这沟去年暴发泥石流时,堆积的石块能漫到屋檐",虽未采用标准化计量方式,却与仪器测量结果形成有效呼应。后续数据复核显示,村民基于生活场景的估算误差不超过5%,为专业测量提供了重要参照。
第七天针对沟谷松散堆积物体量的复核中,程大伟教授发现,仪器计算值与村民"能填满半条河道"的描述存在偏差。经深入探测证实,村民口中的“松散土石”包含了仪器未触及的深层浮土层。这种基于实践的认知,弥补了专业测量在深度探测上的局限,促使团队修正了堆积物体量的计算模型。
规范调研与在地知识的相互赋能
雪源村入户调研阶段,团队采用标准化问卷开展防灾能力评估,而村民们拿出的“记忆地图”则呈现出另一种知识形态:泛黄的纸片上,用红笔标注的逃生路线、避险凹坑等关键信息,虽无精确比例尺,却与地质探测的高风险区高度吻合。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手绘地图,成为专业风险评估的重要补充。
在阿拉布拉克村针对特殊群体的访谈中,乡土表达与专业术语形成巧妙转译。当队员询问“应急避险措施”时,村民以“柴火堆可挡落石”“抱老人往电线杆方向转移”等具象化描述,生动呈现了实际避险能力。这种基于生活场景的表达,为团队评估特殊群体防灾现状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
科学采样与民间观察的意外共鸣
样本采集过程中,队员们严格遵循规范选取表层土壤与岩石样本,而当地孩童偶然提供的“发现”则拓展了采样维度。孩子们送来的“遇水易化的土块”,经检测证实为极易引发泥石流的粉砂质黏土,这类深层松散体正是专业采样易忽略的对象。
调研日志中此类“民间预警信号”不胜枚举:村民所述“山间异响”对应岩土体蠕动现象,“石缝冒白烟”实为泥石流前兆的水汽蒸发——这些源于生活实践的认知,与地质科学的专业判断形成跨时空共鸣,如今已被系统整理纳入区域防灾体系。
十六天的调研历程,不仅完成了预设的地质数据采集任务,更构建起专业知识与乡土智慧的对话桥梁。正如团队总结所言:“实验室样本支撑科学分析,而村民用世代经验书写的‘生存指南’,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在地校准。”当精密仪器的读数与田间地头的观察在报告中相互印证,博孜墩地区的地质安全防线,正由此变得更加坚实。
撰文 |叶家汐 刘佳丽
图片 | 王钢城 程大伟 李吉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佳丽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