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日(通讯员李慧欣 杨立雄)“老师,李白是不是像动画片里的神兽一样厉害?”在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长安社区的暑期托管班里,一句童稚的提问让课堂瞬间充满欢声笑语。7月7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诗韵探行,雅句传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此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团队成员潘羽茜以诗歌为桥,在与孩子们的双向奔赴中,触摸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温度。
以诗为媒,架起古今对话桥梁
“空洲夕烟敛,望月秋江里。”潘羽茜用温柔的语调朗读着刘长卿的《江中对月》,当读到“望月”二字时,便轻声解释:“这是古代诗人在外漂泊时,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方式,就像你们想念出差的爸爸妈妈时,会对着月亮说话一样。”而讲到“历历沙上人,月中孤渡水”中的“孤”字,潘羽茜则用“一个人玩积木没人陪伴”的日常场景作比,孩子们瞬间露出了然的神情。
这种将古典诗词与生活场景无缝衔接的教学方式,让晦涩的诗句变得鲜活可感。在学习李白《上李邕》时,潘羽茜巧妙关联孩子们熟悉的动画片《大鱼海棠》:“‘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像动画片里能翱翔天际的神兽,李白笔下的大鹏也有这样的壮志呢!”生动的类比让孩子们眼中闪烁起光芒,纷纷举手分享自己对“大鹏”的想象,课堂俨然成了古今对话的奇妙空间。
图为长安社区小朋友进行生字朗读。潘羽茜供图。
趣味互动,让知识在快乐中生长
“谁能认出这个字?”潘羽茜举起写有“鹏”字的生字卡,托管班的孩子们立刻齐刷刷举起小手,其中一个男孩因回答准确获得了小红花,在同伴们的掌声中,他羞涩地咧开嘴笑。这场精心设计的“生字卡游戏”,将诗句中的关键词制成卡片,通过抽卡、配对、编故事等环节,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了生字与诗句。
有孩子将“月”“江”“孤”等字串联成“月亮在江里孤独地睡觉”,稚嫩的表达引得全场大笑。潘羽茜发现,当知识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时,孩子们的主动性被完全激发,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这种转变让实践团队深刻体会到:“教育不应是刻板的灌输,而应像春风化雨,让孩子们在愉悦中自然吸收。”
跨界融合,拓宽认知边界
教学活动不止于诗歌。考虑到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潘羽茜特意加入航天知识板块。“古人说‘上九天揽月’,现在我们真的做到了!”当火箭升空、太空漫步的图片在屏幕上展示时,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有队员结合李白诗句感慨:“千年前诗人笔下的凌云壮志,如今成了我们的航天现实。”
随后开展的“纸花绽放”实验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当孩子们把亲手折好的纸花放入水中,看着花瓣在眼前缓缓舒展时,惊呼声此起彼伏。“这就像诗句里藏着的秘密,只要用心探索,就能发现惊喜。”潘羽茜的讲解让孩子们既理解了毛细现象的科学原理,又感受到探索的乐趣。
双向成长,重塑教育认知
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提问都在刷新着潘羽茜对教育的理解。当被问到“李白是不是很厉害”时,她忽然明白:诗歌从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能与童心共振的生活语言。
这种认知的转变,让成员们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思考:“教育不是塑造,而是唤醒。我们要做的,是用孩子们能理解的方式,帮他们打开通往世界的一扇扇小门,让他们在诗意与科学的交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如今,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诗韵与童心碰撞出的火花仍在延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学子们将带着这份实践中的感悟继续前行。他们深知,教育的温度,就藏在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个生动的比喻、每一回真诚的互动里。而那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的诗歌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精彩。(记者 潘羽茜 通讯员 杨立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慧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