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笔墨绘乡韵

发布时间:2025-08-02 19:2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岚 林颖锋   阅读 315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青春笔墨绘乡韵

夏日的托口镇,群山如黛,层叠的绿意涌向天际。沉甸甸的杨梅压弯了枝头,饱满的果实浸染着绛红,仿佛大地酝酿的甜蜜诗行。怀抱着热忱,我们踏入这片怀化的山水画廊,决心以青春之笔,在青翠的山峦与潺潺的溪流间,为“乡村振兴”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数字之钥:唤醒沉睡的“山水资产”

深入三里村、朗溪村等十余个古朴村落调研,我们发现了一个亟待破解的“宝藏”谜题:众多承载着历史烟云的传统农房,如同被时光遗忘的珍珠,静静沉睡在如画的青山绿水间,成了未被激活的“沉睡资产”。如何唤醒这份宝贵的“山水资产”?测绘组给出了答案。他们肩扛精密仪器,跋涉于村落巷陌。在洪江古商城斑驳的石板路上,在黔阳古城幽深的院落里,精准的测绘笔触细致描摹着每一道梁柱的纹理,每一片瓦当的弧度。运用CAD、SolidWorks、Revit等专业工具,他们为这些老屋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与参数化建模。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木构架的精巧、夯土墙的厚重、青瓦坡顶的韵律,都被一一转化为可编辑、可分析的数字化孪生体。“数字技术赋予我们‘透视’与‘预演’的能力,”测绘现场的周恩鑫解释道,“在虚拟空间中,我们能在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历史风貌与结构原真的基础上,对农房进行‘微调细改’式的精细化修复方案推演。”这些沉睡的老屋,正被数字之钥唤醒,团队精心规划着它们的未来:蜕变为散发泥土芬芳的特色民宿,变身为探索乡土文化的研学基地,或是打造成孕育创意的文创空间。沉睡的资产,即将蝶变为驱动乡村活力的澎湃引擎。

图为测绘组在洪江古商城测量。通讯员 晏雅芝 摄

彩绘新颜:墙绘与文创点染乡村新韵

艺术,是墙绘组赋予乡村新生的另一支神奇画笔。在托口镇的街巷间,两幅精心构思的大型主题墙绘正焕发新生。斑驳陈旧的墙体前,彭伟航勾勒下最后一抹亮色——层峦叠嶂的翠色背景中,一串串饱满欲滴的杨梅鲜艳夺目,托口的山水灵秀与产业特色,瞬间跃然于壁,侗乡的古朴风韵与现代艺术的灵动在此刻完美交融。“第一幅作品,”主创彭伟航介绍道,“以明快跳跃的色彩泼洒出托口的山水画卷,是自然风光的诗意浓缩。点睛之笔,正是这累累垂枝的杨梅,它不仅点明了我们的特色产业,更象征着富足甜美的乡村生活。”他指向另一面墙,“第二幅则更具巧思,将诱人的杨梅元素与乡村食堂的烟火气息巧妙融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图景。”更令人惊喜的,是匡莹婧倾心打造的IP形象“梅梅”——一个以晶莹杨梅为灵感源泉、身着绚丽侗族服饰的活泼卡通精灵。这个萌态可掬的“小精灵”,迅速成为托口最鲜活的“移动名片”。以“梅梅”为核心,明信片、钥匙扣、冰箱贴等系列文创产品应运而生,让托口的形象变得可亲、可感、可带走。“我们赋予‘梅梅’生命,”匡莹婧充满期待地说,“就是希望让托口的杨梅产业,以更丰富多元、更年轻化的姿态深入人心,让它成为撬动当地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支点。”

图为墙绘组在进行墙绘。通讯员 李依静 摄

深耕沃土:青春实践赋能振兴之路

在托口的日子,我们的实践远不止于建筑与艺术的焕新。宣讲组开展“小小建筑家”课程,把古老的侗族非遗技艺与现代建筑科技知识,化作乡村课堂里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调研组叩开农家的门扉,耐心倾听,收集着村民对家园改造最真切的期盼;我们与当地干部交谈,思想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共同探寻着乡村振兴可持续、内生性发展的最优路径。青春的汗水与智慧,正悄然渗入托口镇的土壤,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无论是骄阳下挥洒的油彩,还是台灯下雕琢的文创细节,”我感慨道,“都是我们最炽热、最生动的青春实践告白,是我们献给这片土地最深情的诗行。”

图为团队在怀化托口政府前的合影。通讯员 龙权 摄

怀化的青山绿水间,我的青春画笔正饱蘸着希望与责任,细细描绘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此次“三下乡”,我不再仅仅是乡村发展的见证者,更成为了它实实在在的建设者、参与者。于我而言,“三下乡”早已超越了一次简单的乡村体验,它沉甸甸地化作一份责无旁贷的使命——一份为乡村的繁荣与振兴而奋斗不息的责任。我深信,这束由青春点燃的星火,终将燎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身影汇入这奋进的洪流,以各自的方式,为广袤乡土的明天,奉献青春的光与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岚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