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日讯(通讯员 王维佳、孙悦、欧阳茜)为深入贯彻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公众文化素养” 的理念,响应 “鼓励公众走进文化场馆,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的号召,8 月 1 日,山东科技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鸢影寻踪·文化传承”实践团队前往世界潍坊风筝博物馆开展参观学习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参与互动体验等形式,深入了解潍坊风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鸢影寻踪 · 文化传承”实践团队到达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 吴朝旭 摄
初探鸢文化:团队抵达世界潍坊风筝博物馆后,召开文化交流讨论会。成员们分享对潍坊风筝文化的认知,相互学习,为深入探究奠定基础。随后,团队参观四个主题展厅,感受风筝文化多元魅力。第一展厅 “源远流长” ——从风筝起源的古老传说,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演变,详实史料与珍贵展品,勾勒出风筝文化跨越千年的发展脉络,让成员们直观触摸历史温度;第二展厅 “巧夺天工” ——呈现中国风筝五大流派,潍坊硬翅、北京沙燕等各具特色。梁山108将人物风筝以百克竹篾精制,结构轻盈稳固,体现力学与艺术的融合;第三展厅 “海纳百川” ——世界各地特色风筝汇聚一堂,造型或夸张、或精巧,工艺融合多元文化,成员们在对比中,感悟风筝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融;第四展厅“驰名中外”——潍坊风筝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丰富案例展现,巨型 “百鸟朝凤” 风筝等佳作,以宏大篇幅与细腻工艺震撼全场,成员们连连赞叹。一路参观,成员们于各展厅间穿梭,在历史传承、技艺创新、文化交融中,深度感知潍坊风筝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也为后续探究积攒了丰富素材与饱满热情。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世界潍坊风筝博物馆 郭胜博 摄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百鸟朝凤巨型风筝 欧阳茜 摄
调研探现状:此外,团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及网民,开展了潍坊风筝文化传承度的专项调研,以此分析当下非遗传承的现状与突出问题。结果清晰显示,青少年群体对风筝的发展历史、精巧制作技艺等认知较为浅显,相关传承工作仍多倚重老一辈手艺人。当前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受众断层、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融合不足等现实难题,亟需通过创新宣传形式、巧妙融入时尚元素等方式寻求新的突破。
▲图为团队成员收集问卷 汪泽发 摄
巧手承匠心:最后,团队成员向非遗传承人请教并学习了扎风筝的手艺,并且也向传承人了解了当今风筝传承的现状,团队成员们看到了传承人眼中对技艺的炽热热爱与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也真切感受到当代年轻人鲜少能沉下心来传承手艺的现实困境;成员们上手实践时,才真正体会到制作风筝的不易:选竹篾、裁绢纸等材料的讲究自不必说,单是找对角时的毫厘之差、绕线时的松紧拿捏,每一处细节都像在与制作者的耐心和匠心较劲,那些看似轻巧的手法里,藏着千锤百炼的细腻功夫。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制作风筝 孙悦 摄
此次非遗传承之行,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以问卷倾听时代声音,以巧手体验匠心传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对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与担当。鸢都的丝线,不仅牵引着风筝翱翔蓝天,也系紧了青年学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纽带。这份对文化传承的躬身实践,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的托举下焕发新的生机。(撰稿:王维佳 欧阳茜 孙悦 李翊尘 图片:欧阳茜 孙悦 汪泽发 郭胜博 吴朝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维佳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