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张家界市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麦地坪村的晨光里,鼓声阵阵穿透薄雾。我们再度追随白族仗鼓舞传承人钟必武师傅及其师妹的脚步,深入研习仗鼓舞第四至第十三招技法。从利落的挥杖到灵动的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着白族先民的生活印记,而钟师傅的讲述,更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焕发出温暖的生命力。
一招一式,皆是生活的模样
此次学习的第四至第十三招,恰是仗鼓舞中最能体现“刚柔相济”精髓的段落。钟师傅手持仗鼓,先示范第四招“櫆心点斗”:“劲儿要沉在脚底,却要从指尖透出来。”他边说边踏响节奏,仗鼓轻点地面,仿佛真有泥土在鼓点中苏醒。到第六招“雄鹰展翅”时,他忽然将身形舒展,仗鼓平行举起,动作轻盈得如同山雀振翅,“这招要柔,但柔里得有筋骨,就像山间的竹笋,看着细弱,却能顶开石头。”
第十三招“童子拜观音”作为收尾,要求双手合一,仗鼓置于胸前,跟随律动用手臂将仗鼓弹起接住,并配合微微躬身的姿态。“跳完这招,就像把一整年的收成归仓,得有感恩的心思。”钟师傅的讲解总带着泥土的气息——那些看似抽象的招式,实则都是白族人狩猎、农耕、节庆场景的浓缩。学员们跟着反复练习,汗水浸湿衣衫,却在鼓点与动作的磨合中,慢慢触摸到了舞蹈背后的生活温度。
传承之思:让老技艺走进新日子
休息间隙,钟师傅坐在大门口下,摩挲着手掌中的厚茧,打开了话匣子。“我年轻时跟着师父学舞,他教我的第一句话是‘鼓里有祖宗’。”他笑说,自己年轻时也曾觉得这“老古董”跟不上时代,直到走出大山才明白,仗鼓舞里藏着白族人的根。
谈及传承困境,他语气凝重:“现在村里年轻人多半在外打拼,谁愿意守着鼓槌磨茧子?”但这份忧虑很快被坚定取代,“可再难也得传,不然我难以面对列祖列宗以及师傅的嘱托!我这几年跑遍周边学校,给孩子们上体验课,将仗鼓舞融合编入课间操;借助媒体的力量宣传仗鼓舞,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了解、共赏仗鼓舞。
他认为,传承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要给老技艺找新舞台:“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来了解仗鼓舞,我也很支持将仗鼓舞展现在不同的平台,融入更多新奇的元素。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仗鼓舞在我这里失传!”在他看来,鼓点可以变,动作可以融,但那份“敬天地、爱生活”的内核不能丢——这才是仗鼓舞能穿越百年的底气。
舞韵绵延:白族风情的多维绽放
技法研习结束后,钟必武师傅与师妹联袂献艺。先是白族摆手舞,旋律如澧水悠悠,二人手臂轻摆如拂柳,脚步踏碎晨光,仿佛将田间劳作的闲适、溪边浣纱的温婉都揉进了舞姿里;紧接着,九子鞭破空而出,红绸翻飞间,鞭梢敲击铜钱的脆响与鼓点共振,刚劲的转身、跳跃,活脱脱展现出白族人节庆时的欢腾。
一柔一刚两场表演,与先前的仗鼓舞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白族非遗的丰富图谱。在场者无不沉醉——原来,那些藏在深山里的文化记忆,能通过肢体语言传递得如此动人。
夕阳西下,鼓声渐歇,余韵却在山谷间久久回荡。钟必武师傅说,仗鼓舞的最高境界是“人鼓合一”,而传承的真谛,或许就是让这份“合一”的默契,从古老的田埂走向年轻的街巷。当最后一声鼓点落下,我们知道,这门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技艺,正在坚守与创新中,奔向更绵长的未来。( 通讯员:吴馨瑶 潘一凡 成雨晏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成雨晏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