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河韵乡振调研队深入东营五庄村,把脉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31 11: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田卓颖 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李姝 王泽涵 杨静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田卓颖 陈正瑜 冀欣源 任心齐 王琛 曹荣麟 郑淑文 李姝 王泽涵 杨静)

2025年7月27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韵乡振”调研队踏足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五庄村,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考察当地农业发展现状,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中,这支充满活力的队伍以青春之笔,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图为五庄村黄河沿岸。(任心齐冀欣源供图)

田间问需:倾听大地的心跳

走进五庄村,调研队以真诚叩开24户农家的门扉。根据问卷数据显示,当地农业生产呈现鲜明特征:性别上,女性占比52%略高于男性,且在农作物销售渠道满意度上,女性“很满意”比例达62.5%,显著高于男性的37.5%;年龄结构以60岁以上群体为主导,占比60%,46-60岁群体占40%,老龄化特征明显。

种植结构上,小麦、玉米为主要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84%和92%,机械化种植普及率72%,其中46-60岁群体机械化使用率高达90%。村民普遍面临的困难中,病虫害占比76%,天气因素占68%,市场价格波动占24%;32%受访者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60岁以上群体中53.33%属于这一区间,低收入问题突出。

此外,57.14%村民最急需资金支持,60岁以上群体对资金需求占比达60%;48%受访者对政府农业支持措施表示“很满意”,其中农作物销售群体满意度最高。这些数据与田间观察到的大棚老化、灌溉设备不足等现象相互印证,为乡村振兴路径提供了精准依据。

图为调研队员采访五庄村村民。(陈正瑜供图)

特色农业:泥土里长出的“金疙瘩”

在与村党支部书记邵明强的座谈中了解到,五庄村的农业图景徐徐展开。“五庄西瓜”地理标志如一颗明珠,镶嵌在这片沃土上。“金麒麟”西瓜身价倍增,“8424”品种备受青睐,但“精心”品种因运输不便种植较少,部分品种由临河农业专家命名,尚无统一学名。令人振奋的是,73万元的投资让村庄焕发新颜——道路硬化、文化大院、光伏设施,每一处变化都是乡村振兴的铿锵足音。村里还建成了党群服务中心,光伏发电板每月收入约四千,均用于乡村建设。

破局之路:以智慧化解时代之问

在调研队调研过程中也发现,挑战与机遇并存。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大棚技术的高门槛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数据显示,从事大棚种植的村民平均年龄超过60岁,大棚数量从鼎盛时期的300多个减少至280多个。邵明强书记解释:“大棚需嫁接、移栽等人工操作,劳动力不足导致萎缩;且本村是低温大棚,技术难度高于普通大棚。”此外,复合肥完全替代传统农家肥、农药使用仍需技术员指导等问题也制约发展。这些问题,既是五庄村的现实困境,也是乡村振兴必须跨越的山丘。

图为调研队员采访邵明强书记。(曹荣麟供图)

青春建言:共绘乡村新画卷

面对挑战,调研队与五庄村党支部书记邵明强共同商讨可行建议:用技术培训助力科学种植,以多元融资破解资金困局,凭借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

邵明强书记结合济南培训经历强调:“基层干部要大胆放开手脚做实事,决不能当‘躺平式干部'。” 这更让队员们深受感悟。

图为调研队与邵明强书记合照。(王琛供图)

在黄河畔书写青春答卷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沿黄乡村的振兴实践正成为观察中国 “三农” 发展的重要窗口。山东东营五庄村的发展轨迹,恰是这一实践的生动缩影 —— 这里既有 “五庄西瓜” 地理标志赋能的特色农业亮点,有道路硬化、光伏发电带来的村容蝶变,也面临着劳动力老龄化、技术门槛高、排涝与生态保护平衡等共性难题,折射出乡村振兴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 的现实状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河韵乡振” 调研队的行动,正是青年学子扎根国情、践行担当的鲜活注脚。这种深入田间地头的调研路径,既呼应了国家对沿黄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也用 “实践赋能” 架起校园与乡村的桥梁,让专业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落地生根,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作为。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郑淑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6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