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带着燥热掠过教室的窗棂,却吹不散孩子们眼里的期待。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清泉润心,禹志同行”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提着鼓鼓的工具箱走进来,里面装着彩纸、染料、画笔,还有一肚子想教给孩子们的新鲜玩意儿。没有课本上的公式,也没有黑板上的板书,这里的课堂,要靠双手去创造,靠心灵去感受——支教的手工课,从来都不只是“做东西”那么简单。
剪纸课堂上,志愿者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解了剪纸的基本技巧——如何折纸、下剪,以及窗花里对称纹样的寓意。孩子们握着安全剪刀,从简单的三角形、菱形练起,渐渐能剪出带着锯齿边的雪花、盘旋的蝴蝶。随后,大家跟着志愿者学习剪福字,有人把福字倒过来剪,笑着说“这是福到啦”。红纸上的福字歪歪扭扭却满是童趣,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比耶,眼里的光和红纸一样鲜亮,仿佛提前把新年的喜庆搬进了课堂。
图为孩子展示个人剪纸图案
扎染课堂上,大家认真地听着“扎结—染色—拆线”的步骤讲解。接着,大家拿起白色棉布,用皮筋扎出自己喜欢的形状——有的扎成小粽子,有的缠成螺旋状,还有的把布料折成方块捆紧。蘸上靛蓝色染料时,孩子们屏住呼吸,看着颜色一点点渗透布料。等待晾干的过程里,大家猜着自己的作品会是什么模样。
图为孩子们浸泡自己的作品
当拆开皮筋的瞬间,教室里响起阵阵惊呼:有人的布上晕出了星点,有人的是层层叠叠的花纹,每一块都独一无二。孩子们把扎染布小心翼翼地收好,说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当礼物。
图为孩子们的作品展示
手绘青花瓷课堂上,支教老师先给孩子们看了青花瓷的图片:瓶身上的缠枝莲、游鱼、云纹,蓝白相间的色调清雅又古朴。“青花的蓝,是天空的颜色,也是湖水的颜色。”志愿者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示范勾勒线条。
图为志愿者老师在黑板上手绘的青花瓷基本图案
孩子们拿起蓝色马克笔,先学着画简单的圆圈当瓶口,再慢慢添上花瓣、波浪纹。有人画了带着笑脸的青花瓷碗,有人在瓶身上画了小火车,传统纹样里藏着童真。下课前,一张张画纸铺在桌上,蓝白交织的青花瓷图案虽稚嫩,却透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想象,仿佛把博物馆里的文物,变成了纸上会讲故事的朋友。
图为孩子们的青花瓷手绘作品
手绘民族服装课堂上,志愿者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图片:苗族的银饰、藏族的藏袍、傣族的筒裙……色彩斑斓的图片让孩子们惊叹不已。“每个民族的衣服,都藏着他们的故事哦。”志愿者老师说完,便引导大家拿起画笔,选择自己喜欢的民族服装来画。有人给维吾尔族的连衣裙画上了葡萄花纹,有人给蒙古族的长袍添上了奔跑的骏马,还有人把几个民族的元素画在了一起,说“这样大家就是一家人啦”。下课铃响时,纸张上画满了充满想象力的民族服装画,孩子们指着自己的作品,七嘴八舌地介绍着画里的故事,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民族服饰博物馆,藏着孩子们对多元文化的好奇与热爱。
图为孩子们的民族服装合照
当剪纸被贴在墙上,课堂的铃声仿佛成了最温柔的休止符。孩子们手里的作品或许不够精致,却都带着独一无二的温度:剪纸的红是喜庆,扎染的蓝是自由,青花的白是雅致,民族服装的彩是多元。三峡大学的学子们看着这一切,忽然明白,支教的意义从不是教会多么复杂的技艺,而是用一双双牵手的温度,让孩子们知道:原来自己的双手,能创造这么多美好。而这些在指尖流转的时光,早已悄悄在他们心里种下了热爱与向往的种子,等着在未来的日子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朱杨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