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大学文学院国家级与校级推普实践团队深入“中国绣球之乡”靖西市,以 “守护非遗技艺、推广普通话、赋能乡村振兴”为行动主线,将语言文化服务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在旧州古镇、绣蕴坊及育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协同开展实践活动,解锁非遗“活起来”“火起来”的靖西密码。
一针一线承古韵
在旧州古镇,团队拜访到了81岁仍用传统工艺制作绣球的“中华巧女”黄肖琴。采访中,她用靖西土话细致讲解传统绣球制作步骤,推普队员同步翻译并深入了解这独具匠心的工艺:传统绣球精选绸缎为面,经草木浸润红、黄、绿三色,以米浆黏合三层棉布与绸缎制成挺括绣片,再耗费数月用复线堆绣技法在十二瓣绣片上堆贴出蝴蝶戏花、鸳鸯戏水等寓意吉祥的立体纹样,瓣片缝合后缀以流苏珠串,方成承载千年壮族岁时节令与婚俗信物的绣球。▲图为队员采访黄肖琴
采访中黄肖琴对队员们说:“年轻人愿学,绣球这门手艺就不会消失。”为此团队在靖西市绣娘劳务品牌基地,体验了传统绣球制作。这看似简单的穿针引线,但在实际操作中丝线在指尖总不听使唤,针脚歪歪扭扭难对以齐,就连绕线打结都反复松散。在基地老师的耐心讲解和示范下,队员们才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制作。队员曾皓雯感慨:“非遗承载着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鲜活的指尖传承。”
▲图为实践团队在靖西市绣娘劳务品牌基地体验制作传统绣球
一绣一创驱新变
在绣蕴坊绣球文化有限公司,团队采访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王秀芬,她和队员分享了近些年来传统绣球的创新变革。引入激光裁切技术,精度可达毫米级,将工序耗时从原来的72小时缩短至0.5小时,效率提升144倍;智能烘干系统则突破了阴雨天气限制,让生产不再“看天吃饭”,产量大大提升。创新远不止于技术,更在产品本身焕发了新活力。功能上,绣球的填充物从木屑、丝绵改为靖西本地中草药,在完整保留绣球传统形制与纹样的前提下,赋予其健康功效,开拓“非遗+养生”新市场;设计上,球面刺绣巧妙融入动漫、游戏等Z世代元素,成功将古老的绣球推入年轻人的视野。同时得益于普通话能力的提升,绣娘们能直接理解国内各地客户需求,精准描述产品特色,让传统技艺跨越方言阻碍,在创新与传承中走向更远的未来。
更关键的是这股“指尖经济”织就了民生温度。绣蕴坊里的“背着娃、绣着花、养着老、护着家”这句标语成为现实 ——“老乡家园”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中的产后妇女与留守老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家门口就业,去年数百名绣娘人均收入大大提升,绣球串联起家庭团圆与致富希望。
▲图为队员采访王秀芬
一语一通拓新路
团队在育才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了普通话直播培训活动。实践团队成员结合绣球非遗知识,重点讲述了学习普通话的意义、现实成功案例、直播语言规范化这些内容。这场培训的核心价值,在于帮助她们建立方言与普通话的双向转译能力,提升语言表达精准度,使绣球文化价值在电商场景中得以有效传递,激活消费端的文化认同。
▲图为队员开展普通话直播培训
非遗从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浸润乡村的活水。实践团队从旧州古镇的传统绣球里,触摸到了壮族文化的千年根脉;在绣蕴坊的创新探索中,看到了非遗与现代科技、年轻审美碰撞出的活力火花;而普通话直播培训,则为绣球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市场的大门。未来,团队将继续以推普为纽带,让靖西绣球这颗非遗明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闪耀,用“同音同心”的力量,编织出非遗振兴与乡村发展的更绚丽图景。(撰稿:广西大学文学院推普实践团队 图片:岑芮莹 曾皓雯 庞雨宸)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曾皓雯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