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兴农尚食实践团队探寻非遗豌豆凉粉传承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07 21: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瑞墨 任师绮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王瑞墨、任师绮)2025年7月5日,为深入了解非遗食品传承现状,助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兴农尚食“遗脉相传”实践小队奔赴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对当地非遗豌豆凉粉展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旨在通过与非遗传承人的深度交流,挖掘豌豆凉粉技艺背后的故事,探索非遗食品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李凉粉小吃店在荥经县家喻户晓,已获得多项荣誉,包括荥经县十大小吃店、2014年地方民间好味道特别推荐店、2017荥经舌尖美食榜传统美食奖、2023“鸽子花杯”美食邀请赛网络最佳人气奖以及消费者最喜爱小吃等。实践团成员满怀期待走进这家充满历史韵味的小吃店,对店长进行深入采访。

非遗美食豌豆凉粉实物。齐杉供图。

据店长介绍,李凉粉最初从他爷爷一代开始传承,虽然凉粉最初的发明人已在时光中模糊,但这门技艺却在家族中代代相传,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店长本人今年已经55岁,作为非遗食品传承人,他肩负着将这门技艺继续发扬光大的重任。谈及最初与这门技艺结缘的经历,店长感慨万千。他曾身为党员,还当过领导,起初对于开小吃摊这件事,心里有些低落与不适应。然而,生活所迫,他还是勇敢地迈出了这一步,没想到从此与豌豆凉粉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采访中,店长详细介绍了豌豆凉粉的制作工艺。他表示,李凉粉始终坚持“用原始的方法,做传统的味道”,所有主要食材都自己加工,新鲜可靠。选料更是讲究,采用荥经高山耙豌豆,从筛选、清洗、浸泡、磨制、熬煮到晾制,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每一步都凝聚着匠心。其中,熬煮和晾制这两道工序最为关键,稍有不慎,就会对凉粉的口感和品质产生重大影响。为了保证凉粉的口感,店长强调必须要反复做、每天做,才能保持技术的熟练。

非遗传承人接受成员采访。齐杉供图。

在学习和钻研豌豆凉粉技艺的过程中,店长也有许多让他记忆深刻的故事。他回忆起曾经为了改进凉粉的口感,不断尝试不同的配方和工艺,常常在厨房里忙碌到深夜。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最适合的方法,那一刻的喜悦让他至今难忘。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遗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豌豆凉粉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同样遇到过困难,比如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不足,愿意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在招收学徒时,店长有着自己的考量,他不仅看重学徒的学习能力和耐心,更注重他们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尽管坚守传统是李凉粉的立足之本,但店长也深知创新的重要性。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李凉粉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许多口味上的创新。精心选择食品原材料,搭配红油、小米辣、山椒、泡椒等不同调料,为食客们带来了多样化的口味选择,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看到食客们满足的笑容,店长感受到了开店的乐趣与意义,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和创新豌豆凉粉技艺的决心。

李凉粉小吃店内调料台。齐杉供图。

采访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跟随店长参观制作工坊。在工坊里,成员们看到制作凉粉的原料豌豆以及传统工具石磨,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承非遗技艺的不易。通过此次参观,大家对豌豆凉粉的制作工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有了更深的敬意。

非遗传承人为成员介绍作坊内工具。齐杉供图。

此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四川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兴农尚食“遗脉相传”实践小队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因此深入了解豌豆凉粉这一非遗食品的制作工艺和传承历史,更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精神。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宣传工作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为非遗食品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任师绮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