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7日讯(通讯员 陈彦楠)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中,互联网信息学院携手朱炳仁铜学堂,于渝中区“十八区风貌区”开展拓铜画非遗文化体验活动,以铜为载体、以锤作笔,在非遗技艺中解码巴渝文化基因,重现老重庆的岁月变迁。
活动现场,拓铜工具与承载巴渝印记的铜板交相辉映。铜板上,洪崖洞吊脚楼的飞檐斗拱、朝天门码头的千帆竞发、十八梯石阶的蜿蜒肌理被复刻得纤毫毕现;磁器口的青石板路、川江号子的号工剪影、黄桷坪涂鸦的艺术笔触跃然其上,将巴渝大地的山水城郭、市井烟火凝于方寸之间。这些纹路不仅是图案,更是老重庆从码头商埠到现代都市蝶变的历史切片,等待青年学子以匠心拓印。
实操环节,实践团成员沉浸在巴渝文化的拓印之旅中。有人专注雕琢十八梯石梯的沟壑纹理,试图还原这条连接重庆上下半城千年古道的沧桑;有人反复推敲吊脚楼飞檐的弧度,让巴渝建筑“占天不占地”的智慧重现生机。当力度不均导致图案瑕疵时,大家主动请教,秉持巴渝人“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重新创作。“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与老重庆对话,感受到巴渝先辈在两江之畔拼搏的力量。”一位实践者感慨道。随着作品完成,洪崖滴翠的灵动、山城轻轨穿楼的魔幻跃然铜上,成为巴渝文化在青年手中的鲜活注脚。
此次实践打破了同学们对的平面认知,深刻体会到拓铜技艺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巴渝精神的延续——是码头工人肩挑背扛的坚毅,是匠人精雕细琢的执着,是山城儿女拥抱时代的创新。
这场拓铜非遗实践,是互联网青年与巴渝文脉的深度对话。未来,学院将持续深耕地域文化传承,让青年学子以专业赋能非遗,让巴渝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老重庆的时代新篇。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彦楠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