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教育部 国家语委 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为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指明了数字化转型的方向。作为贯穿国家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性资源,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不仅关乎中文的全球影响力提升,更与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息息相关。外语学科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以数字化为纽带,构建 “中外融通、技教融合、研用结合” 的新范式,为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一、构建多语种智能协同教育体系,助力语言服务能力跃升
《意见》明确提出要 “推进中文数字化与数据中文化”“构建新型中文服务体系”,这一战略导向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深度交织的今天,单一语种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亟需建立多语种智能协同教育体系,实现中文与外语在数字空间的双向赋能。
(一)搭建多语种动态语料库联盟
《意见》强调要建设 “国家关键语料库”“行业领域语料库”,外语学科应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覆盖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语言、国际通用语言及稀缺小语种的多语种语料库联盟。具体而言,可依托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的技术架构,整合高校外语院系、国际传播机构、跨国企业的语言资源,构建 “实时更新、分层分类、共建共享” 的语料库体系:在基础层收录通用语料,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在专业层聚焦科技、法律、金融等领域,服务行业外语人才培养;在战略层强化区域国别语言数据,支撑国家安全与外交决策。例如,针对中东地区能源合作需求,可专项建设阿拉伯语 - 汉语 - 英语对照的能源领域语料库,通过 AI 技术实现术语动态对齐与更新,为跨境项目提供精准语言支持。
(二)研发跨语言智能教学平台
结合《意见》中 “助力打造中国版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 的要求,外语教学应突破传统课堂边界,研发融合多模态技术的跨语言智能教学平台。该平台实现三大功能:一是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通过分析学习者的中文与外语能力图谱,自动生成兼顾语言习得规律与职业需求的课程方案;二是沉浸式跨文化交际模拟,利用 VR 技术构建虚拟场景,让学习者在处理 “外交谈判”“国际会议” 等任务中提升双语转换与文化调适能力;三是实时语言纠错与文化提示,整合机器翻译与语用分析技术,不仅纠正语法错误,更能提示深层文化信息。例如,针对中医国际化需求,平台可构建 “中医术语外译” 虚拟实训模块,结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帮助学习者精准传递中医理论中的文化内涵。
(三)建立语言服务能力认证体系
《意见》提出要 “开展信息技术产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状况监测、符合性认证”,这一思路可延伸至外语领域。建议联合行业协会与高校,建立 “数字语言服务能力认证标准”,从 “技术应用”“跨文化沟通”“应急响应” 三个维度设置评价指标:在技术应用维度,考核运用 AI 翻译工具、语料库检索、多语种信息聚合的能力;在跨文化沟通维度,通过情境测试评估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与调适能力;在应急响应维度,模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场景,检验多语种信息发布与协调能力。认证结果可纳入职业资格体系,为 “一带一路” 建设、国际组织任职等领域输送标准化人才,同时反向引导外语教学从 “应试导向” 转向 “能力导向”。
二、创新“外语+” 人才培养模式,响应国家战略需求
《意见》指出要 “加强‘语言 + 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要求在全球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尤为迫切。外语教学研究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 “外语 + 技术 + 专业” 的交叉培养模式,培养既懂语言又掌握数字工具、熟悉特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战略。
(一)试点跨学科人才培养特区
建议在有条件的高校试点 “数字语言战略研究院”,整合外语、计算机、国际关系等学科资源,开设 “语言智能学”“跨文化数据传播”“区域国别数字治理” 等交叉课程。课程设置突出 “三个融合”:一是语言与技术融合,例如 “自然语言处理” 课程侧重训练用外语标注语料、调试多语种模型的能力;二是语言与专业融合,如 “国际能源合作” 课程采用 “阿拉伯语/俄语 + 能源工程 + 国际法” 的模块式教学;三是理论与实践融合,每个学期安排 “企业项目实训”,与华为、中兴等跨国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 “海外市场调研”“多语种产品手册编撰” 等实际工作。同时,推行 “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毕业设计,例如围绕 “非洲本地化 App 开发”,既要求完成多语种界面设计,又需提交用户文化偏好分析报告。
(二)加强战略语言人才储备
针对《意见》提出的 “建设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可同步建立 “战略语言人才数字档案系统”,实现人才动态管理与精准调配。入库人才需具备三大特征:一是掌握稀缺语种,如 “一带一路” 沿线关键语言;二是熟悉特定领域,如能源、基建、公共卫生等;三是具备数字技能,能运用大数据工具分析区域语言生态与舆情动态。系统可通过 AI 算法实现 “需求 - 人才” 智能匹配。当某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自动筛选出 “当地语言 + 公共卫生 + 应急管理” 的复合型人才,协助开展多语种防疫指导。同时,建立 “人才共享机制”,鼓励入库人才通过短期派驻、在线协作等方式服务企业 “走出去” 项目,政府给予税收减免、职称晋升等政策支持。
(三)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借鉴《意见》中的“共建‘数字中文’联盟” 经验,外语领域可组建 “国际语言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国际组织的创新资源,重点开展三项工作:一是联合攻关技术难题,例如针对小语种机器翻译准确率低的问题,组织高校语言专家标注语料、科技企业优化算法,共同研发 “小语种 - 中文 - 英语” 三语翻译模型;二是共建实训基地,在 “中国 - 东盟自贸区”“上合组织示范区” 等区域设立实践中心,让学生参与跨境电商多语种客服、国际展会智能导览等项目;三是开展国际联合培养,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开设 “数字丝绸之路” 双学位项目,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培养熟悉双边语言文化与数字贸易规则的人才。例如,联合开发 “跨境电商多语种智能客服” 联合课程,学生需完成从 “用户需求分析” 到 “智能话术设计” 的全流程实践,毕业即可对接区域产业需求。
三、强化语言数据安全与跨文化传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意见》强调要 “加强语言文字资源信息安全治理”、“规范网络空间、数字空间的语言生态”。外语学科需主动承担起 “守牢语言安全底线、讲好中国故事” 的双重使命,在数字化传播中构建安全可控的跨文化话语体系。
(一)建立多语种信息安全监测机制
针对《意见》提出的 “强化语言文字信息安全的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建议构建 “全球语言舆情数字监测网”,重点监测中文核心概念的外译与传播动态。该监测网可依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三大功能:一是异常传播识别,通过分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等关键词在不同语种中的使用频次、情感倾向、传播路径,及时发现歪曲解读或恶意抹黑;二是文化风险预警,针对敏感领域,自动识别可能引发文化冲突的表述和隐含的意识形态偏见;三是应急处置建议,当出现负面舆情时,快速生成多语种回应话术模板,辅助外交与国际传播部门开展危机公关。外语院校可组建专职分析团队,结合外国研究优势,为监测网提供 “技术 + 人文” 的双重支撑。
(二)创新中华文化数字化对外传播模式
结合《意见》中 “实施中华文化优秀课程多语种数字化全球传播计划”,外语教学研究应探索更具亲和力的跨文化传播路径。重点打造三大数字产品:一是 “文化元宇宙体验馆”,利用 VR 技术构建 “故宫”“敦煌” 等虚拟场景,学习者佩戴智能设备即可用外语与虚拟讲解员互动,在“参与清明习俗”“体验中医诊疗” 等沉浸式活动中理解文化内涵;二是 “多语种微叙事数据库”,收录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如 “乡村教师的一天”“非遗传承人的坚守”,通过真实细节消解刻板印象,数据库支持按 “主题”“语种”“文化元素” 多维检索,方便国际媒体与教育机构使用;三是 “跨文化对话智能工具”,整合机器翻译、文化知识库、礼仪指南等功能,为外交人员、留学生等提供实时文化调适建议。
(三)构建语言数据跨境流动规范体系
针对《意见》关注的数据安全问题,需建立 “语言数据分类分级跨境流动规则”,明确外语教学研究中数据使用的边界。将语言数据分为三类:公开类(如通用语料库)、受限类(如涉及民族习俗的方言数据)、涉密类(如战略语言情报),分别制定跨境流通标准。例如,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语料库研究时,需对受限类数据脱敏处理,去除地域、身份等敏感信息;涉密类数据则严格限定在国内研究机构使用,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全程溯源。同时,推动建立 “国际语言数据治理联盟”,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共同制定数据共享与安全保护的规则,既保障我国语言数据主权,又为跨国语言研究提供合规渠道,例如联合开展 “丝绸之路语言演变” 数字化研究时,可通过联盟框架实现数据安全交换。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事业进入 “数字化赋能” 的新阶段。外语学科需主动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以多语种智能协同教育体系突破学科发展困境,以 “外语+”人才培养对接国家需求,以语言数据安全与跨文化传播守护文化安全。既让世界读懂中国,又为国家发展筑牢语言根基,真正实现《意见》所倡导的 “全方位释放语言文字在数字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数据要素价值”,为全面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语言智慧与力量。
(作者:王立非,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家语言服务出口基地主任、中西创新学院特聘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巴渝学者”、华北科技学院特聘高层次专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