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乡土中国的青春答卷使命,7月6日,“数字萤火虫”实践团的芙蓉学子们奔赴椒林村,以“时势兴村、经济惠乡、生态宜居”为调研坐标,用脚步丈量小农经济的韧性,用镜头记录灾后重建的温暖,在田间地头感知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
一、蜂蜜爷爷:坚守品质的小农匠心
调研伊始,队员们便与路旁整理蜂箱的养蜂老人不期而遇。蜂蜜爷爷正小心翼翼地整理蜂箱,阳光穿过木格子,在金黄的蜜蜡上反射出琥珀色的光。“我这蜜只卖给知根知底的老主顾,不追花期不掺水,要的就是个‘土’字”,蜂蜜爷爷的话语带着村里人的质朴。他在村内选择了两处地点进行养殖,用“慢养”模式守护着天然与诚信。这种注重品质而非产量的“慢养”方式,虽单位产出有限,但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让他的蜂蜜在周边形成了基于口碑传播的“熟人经济”模式。这份远离商业喧嚣的坚守,正是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一位队员感慨:“蜂蜜爷爷的蜂箱里,酿的可不只是蜂蜜,更是咱乡村人不盲目逐利、实实在在的诚信买卖!”
图为蜂蜜爷爷为队员们展示蜂蜜(李新勇 摄)
二、西瓜奶奶:桥头微经济的活力缩影
移步桥头,一位售卖西瓜与李子的老奶奶成为另一道动人风景。她身旁,满载的西瓜正在被顾客挑选购买,实践团成员用镜头定格下这充满生活气息的瞬间。奶奶自豪地介绍,“都是自家山头种的,甜得很嘞!”她以亲民的价格惠及乡邻,常常从清晨忙碌至日中时分。临走时,一位队员掏出钱包,买下一大袋李子,打趣道“就当给奶奶‘打广告’啦!带回去给其他队员们尝尝”。这座小小的桥头,不仅成为她们增收的窗口,更是椒林村“家门口经济”充满韧性与活力的生动写照。
图为队员们与“西瓜奶奶”合影(匡衡 摄)
三、数字田畴:科技赋能绿色农业
沿着田埂深入,队员们惊喜发现,传统农田正焕发着“数字生机”,数字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椒林村传统生产方式。团队发现,部分农户开始使用频振诱控储能设备——利用太阳能供电捕捉害虫,以减少农药使用。构建了生态友好型病虫害防治体系,也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图为农田里的简易捕蝇设备(唐佳慧 摄)
四、众志筑新居:灾后重建的民生守护
踏着午后斑驳的树影,实践团深入椒林村曾经的受灾区域,了解灾后重建情况。在村委腾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实地走访了两户已完成重建的受灾家庭。面对泥石流灾害,椒林村用“众人拾柴”的力量,通过自筹资金、邻里互助,筑起了温暖的安居防线。这份守望相助的精神,不仅守护了村民的家园,更诠释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量,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安全屏障。
图为腾主任与队员们走访受灾地区(陈佳玲 摄)
五、萤火微光,汇聚振兴星河
行走在椒林村的土地上,“数字萤火虫”实践团用脚步化作微光,穿透乡村肌理,映照出乡村振兴的希望。小农经济韧性的显现,“蜂蜜爷爷”的品质坚守与“西瓜奶奶”的灵活经营,展现了小农户对接本土市场、融入乡村经济微循环的巨大潜力与独特价值。治理效能与民生韧性的提升,灾后重建中展现的村民互助与村委的高效组织,深刻诠释了基层治理在应对挑战、守护家园、保障民生等方面的关键力量,共同构成了巩固发展成果、迈向振兴的坚实防线。
捧起椒林的泥土,青春才懂何为扎根。当传统小农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互交融,当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当灾害后的家园在互助中重生,一幅业兴、民富、村美的画卷正在徐徐铺展,“数字萤火虫”实践团的队员们终于读懂:乡村振兴的叙事细节,就藏在每一个具体而微的椒林人身上。正如腾主任所言:“振兴非朝夕之功,但每一次俯身倾听,每一次务实行动,都在为椒林村的明天增添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数字萤火虫实践团的脚步,将继续在广袤乡野探寻那照亮未来的点点星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