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学院数字萤火虫——椒林村监测户走访记:科技防灾线 温情保障网

发布时间:2025-07-07 21:4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雨娇 白立铭   阅读 4.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防灾减灾与民生保障工作,2025年7月5日,怀化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软件学院)“数字萤火虫”实践团深入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椒林村开展“三下乡”调研。实践团队重点走访地质灾害风险点与监测户家庭,实地考察科技防灾措施成效,倾听灾后重建故事,感受乡村治理的温度。

一、科技赋能:筑牢地质灾害预警防线

调研车辆驶入椒林村,村委会副主任滕鹏向实践团成员点明了此行重点:关注村里的地质灾害监测户。这些家庭,或因曾受灾,或因居住于风险区,成为村里重点关怀的对象。

首站抵达村口山边,一座形似铁塔的监测基站巍然矗立。滕鹏指向隐患山体介绍,该区域历史上是泥石流重灾区。如今,山上的位移监测装置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实时监控山体动态。“一旦监测到位移超过安全阈值,系统会立即触发警报。”滕鹏解释道。山下的声光报警器随即鸣响,预警信息同步精准推送至监测员手机,监测员即刻去巡查,确保紧急避险时效。村口醒目的“地质灾害风险防范区”警示牌,清晰标注着注意事项、避险路线及紧急联系人电话,时刻提醒村民提升安全意识。

图为椒林村副主任滕鹏向实践团讲解地质灾害警示牌内容(陈佳玲供图)

谈及过往,滕鹏神情凝重。他回忆,几年前一场突发泥石流,曾重创一户村民——耗资近30万元装修、预备用作婚房的新居瞬间损毁。“天灾无情,作为村干部,痛心之余唯有全力协助申请救助,并第一时间将其纳入监测户,提供持续帮扶。”汲取教训,村里持续强化工程治理。调研成员看到,在关键的山坡与道路交界处,新修的水泥导流渠坚固实用。“山洪被引导顺渠入河,避免漫流冲刷,有效降低次生灾害风险。”滕鹏指着导流渠说明。

二、家园重建:安置点里的新生活与新关怀

实践团此行的核心是探访灾后转移安置的监测户。走进集中安置点,一栋栋修缮一新的房屋整洁有序,不少外观考究,室内也颇为精致。

一户院门前,热情的女主人远远望见我们,便笑着挥手相迎。进屋落座,母女俩热情奉茶。滕鹏借机询问近况:“家里现在都还好吧?有困难随时说。”女主人感激回应:“都好,多亏了村里和政府帮忙!”滕鹏向成员补充,灾后首要确保人安,迅速将该户纳入监测户,协助申请最大补助。“房子安顿了,但作为监测户,我们每月走访,持续关注生活和经济压力,看是否还需帮扶。”这份持续的牵挂,正是村民热情背后的缘由。

另一户门前,慈祥的老奶奶用方言热情招呼。滕鹏笑着翻译:“婆婆要留我们吃饭呢!”行程虽紧婉拒了盛情,但这质朴的邀约暖人心扉。

图为腾副主任与队员入户走访监测户(陈勇 供图)

三、乡土印记:清澈河流与坚韧身影

沿村道行进,清澈小河潺潺流淌。河畔树荫下,一位白发老者悠然沐浴。滕鹏介绍,这是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身体硬朗,每日坚持河中锻炼。“老人家党性很强,党员会议坚持步行参加,声音洪亮,眼神笃定。”问及养生,老党员答案朴素:坚持种菜劳作,日复一日锻炼。

图为椒林村老党员在树荫笼罩的河水中纳凉锻炼。廖精强供图

四、发展愿景:山水之间的期盼

暮色浸染河面,滕鹏独自走上堤坝。脚下江水奔涌不息,打着旋儿撞向礁石,又倔强地聚拢向前。他望着被霞光染成金红的河道,忽然开口:“这水啊,看着柔,可山石拦不住它——九转十八弯,到底要奔到大海去的。”实践团成员静立在他身后,听水声裹着未尽之言:村里争取旅游项目未果的焦灼,眼见年轻人外流的心急,都沉在翻涌的浪花里。

远处监测基站的红灯刺破渐暗的天色,与岸边新居的灯火交相辉映。久驻乡村的副主任攥紧栏杆,任江风鼓荡衣襟:“怕的不是慢,是等不起啊!老百姓的期盼就在那儿——”他指向岸边地质灾害搬迁的房子,“可缺资金、缺人手的坎,比泥石流还难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雨娇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3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