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农大学子赴望江实践:解码稻虾轮作助振兴 重温抗战历史承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31 14: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陈慧玲   阅读 5.4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近日,“青耕稻虾田,乡镇新画卷”--安徽农业大学赴望江县“稻虾轮作”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安徽省望江县杨湾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既探寻乡村振兴密码,也从红色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图为实践团与余埠村干部合影 陈慧玲供图)

对话基层干部,解码“稻虾轮作”智慧

为深入贯彻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求,实践团于8月5日抵达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杨湾镇余埠村村民委员会,正式开启了深入基层、感知乡情的暑期实践之旅。团队成员与余埠村村委会主任刘鹏飞进行了深入工作对接与专访。此次访谈聚焦该村特色产业“稻虾轮作”模式的发展历程、攻坚克难之路与显著成效。

(图为实践团对话基层干部 谢禹成供图)

访谈中,刘鹏飞主任系统介绍了“稻虾轮作”模式在余埠村的落地生根与推广壮大。他提到,经过数年探索发展,目前余埠村采用“稻虾轮作”模式的耕地面积已突破2000亩,稻虾轮作地块的承包价高于传统水稻小麦地块,土地收益提高了25%,而且为村民提供了投放虾苗、田间管理等就近就业岗位,生动阐释了该模式为村庄带来的经济增效与就业机会拓展。

走访多元主体,感受乡村发展活力

“人民是民生的根本,发展是民生的基础。”为更好地倾听民声,感受发展,实践团深入余埠村田间地头,聚焦当地特色农业模式“稻虾轮作”,开展实地走访与问卷调研,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洞察乡村产业发展实情。调研过程中,余埠村村民展现了极大的热情与淳朴民风。许多村民主动放下手头的农活,耐心细致地回答队员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不仅分享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分享了对这一模式的真实看法和期望。据统计,90%以上的村民对“稻虾轮作”有一定了解并支持这一模式的发展。

(图为实践团访谈村民 侯鑫月供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团队前往当地“万企兴万村”政策实践者——安庆创飞服饰有限公司,开展了一场深入的实地参观与交流学习活动。据了解,创飞服饰有限公司作为余埠村扶贫就业基地的重要企业,目前已经吸纳和带动本地及周边群众百余人就业,同时每年为余埠村集体经济带来 40 万元收入,为余埠村的群众增收、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做出重大贡献。

(图为实践团参观创飞服饰有限公司 谢禹成供图)

同日,实践团与 2017 级校友肖峰进行了深入交流。现任职于望江县中国工商银行的肖峰表示,近年来,“稻虾轮作等特色农业项目蓬勃发展,带动了大量就业,促进了乡村经济繁荣。为了更好地支持农业发展,银行也针对性地推出了一系列贷款产品,为农户和农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越来越多的人不用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能通过参与农业产业获得可观的收入,乡村的发展活力日益增强。”肖峰感慨道。

参与乡村活动,践行青年责任担当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工作和妇女工作的重要论述,该实践团深度参与余埠村妇联主办的“巾帼大学习”主题宣讲,并同期面向村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专项宣讲,以联学共讲的形式搭建校地交流新桥梁。队员们深入基层一线感受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体悟新时代妇女投身乡村振兴的蓬勃热情。

(图为实践团参与余埠村‘巾帼大学习’活动 梅础岩供图)

此次双重宣讲活动,不仅体现了实践团深入学习基层经验与主动传播实践理念的有机结合,更是一次促进青年学子与乡村民众思想交流、情感融合的有效尝试。在妇联活动的庄严氛围和“三下乡”宣讲的恳切交流中,团队成员进一步理解了乡村治理的多元维度,村民也对青年学子的实践目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为了丰富儿童生活、激发科学兴趣、培养乡土情节,让孩子们了解这一独特的生态农业模式, 团队成员前往余埠村留守儿童之家,为当地的小朋友们组织了一场以“稻虾轮作”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团队成员侯鑫月通过简单的比喻和实例,向孩子们介绍了“稻虾轮作”的基本概念,孩子们对这种“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模式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科普过程更具趣味性,团队采取绘画互动的形式,为孩子们分发了画纸、画笔等工具,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创作,用画笔勾勒出稻虾轮作的场景。

(图为实践团为余埠村留守儿童科普稻虾轮作 陈慧玲供图)

重温抗战历史,传承英雄抗战精神

8月9日实践团走进杨湾惨案纪念馆和渡江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在纪念馆内,实践团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认真聆听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仔细观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承载历史记忆的文物,深刻感悟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在渡江烈士陵园,成员们向烈士鞠躬默哀,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与崇高敬意。成员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要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

(图为实践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陈慧玲供图)

此次安徽农业大学赴望江县“稻虾轮作”基地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解码稻虾轮作助振兴、重温抗战历史承精神”为核心,既深入基层探寻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用青春力量搭建起校地交流桥梁,也从红色历史中筑牢了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实践团成员在知行合一中读懂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在精神传承中明确青年担当,未来也将持续带着实践收获与红色信仰,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青春智慧与力量。

撰文:陈慧玲 任翔

审核:安徽农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副教授卢莹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慧玲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74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