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戏曲走进乡村课堂,童心点亮传承灯

发布时间:2025-08-23 18: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郭文倩   阅读 1.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骆静怡 刘芳瑞 解晓龙)为丰富乡村青少年暑期文化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7月14日,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智‘艾’传薪,爱润童心”赴蕲春文化传承实践队,依托“七彩假期”项目平台,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六实验中学株林校区,开设了生动有趣的《戏曲小矿工》非遗文化体验课。

课堂上,实践队员以戏曲的起源——原始歌舞和巫师表演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建立对戏曲的初步认知。。随后,他们带领学生们沿着历史脉络“穿越时空”,从唐代诙谐的“参军戏”、宋代繁华的“勾栏瓦舍”讲到元曲高峰“元杂剧”,生动讲解不同时期的戏曲形式,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课堂特别设计了“参军戏”模仿环节。在队员示范下,学生们踊跃扮演“苍鹘”(丑角)和“参军”(净角)角色。尽管道具简单,学生们表演得惟妙惟肖,课堂气氛热烈,笑声掌声不断。“表演时才发现,原来戏曲这么有意思!”一位参与表演的学生兴奋地说。

体验过表演后,队员顺势引入“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知识,结合经典戏曲人物进行讲解和角色匹配互动。“我知道,穆桂英是武旦!”学生们热情抢答。队员还详细介绍了脸谱艺术及其象征意义,如红脸关羽代表忠勇,黑脸曹操象征奸诈。学生们踊跃发言,对非遗符号背后的文化密码表现出浓厚兴趣。

课程尾声,戏曲视频和经典剧照赏析让学生们沉浸式感受戏曲韵味。当《说唱脸谱》旋律响起,师生齐声合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寇老师的课特别有意思,我记住了四大行当,现在特别喜欢戏曲!”一位学生课后分享道。

实践队员寇新峰表示:“作为‘七彩假期’项目内容之一,我们希望能为乡村孩子带来既有趣味又有文化深度的课程。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非遗的瑰宝,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互动方式,让孩子们亲身感受并爱上它,让非遗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此次《戏曲小矿工》非遗课堂,是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在“七彩假期”框架下精心设计的文化传承实践。队员们以青春热情和创新形式,不仅点燃了乡村孩子对戏曲艺术的好奇心,更让古老的非遗文化在童心中“活”起来、传下去,悄然播下文化认同与自信的种子。课程为非遗的薪火相传注入了新鲜活力,生动诠释了‘七彩假期’赋能乡村教育、守护文化根脉的深远意义。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文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5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