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广陵学院青年学子助力非遗多宝簪花“活态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23 22:0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何雅萱   阅读 1000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何雅萱) 2025 年 7 月 20 日,“簪花映华裳 - 非遗绽新韵” 多宝簪花作品藏品展在扬州市文化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由新盛街道、大刘社区协办,旨在集中展示非遗成果、搭建传统文化 “活态传承” 的生动课堂。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宝簪新语” 实践团队以志愿者身份深度参与其中,与身着汉服的青年志愿者及社区居民一同穿梭于簪花展台间。该团队通过观展、学艺、传技、研习四个环节,探索扬州多宝簪花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核与社会价值,实现从 “文化学习者” 到 “技艺传播者” 的身份蜕变。
   

图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参加多宝簪花作品藏品展开幕式。何雅萱 供图      本次展览精心设置了“历史之韵”“匠心之技”“创新之美”三大板块,系统呈现了传统工艺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展品,是由非遗传承人陈琦团队历时一年精心复刻的明代孝端皇后十二龙九凤冠。该凤冠以1200颗珍珠、78片点翠细致装饰,尽显皇家雍容气度。严谨的复原工序不仅重现了文物原貌,更让团队深刻体悟到“守正”在非遗传承中的核心意义。陈琦老师强调,“手艺人不仅是技艺的传承者,更是文脉的‘守’艺人——既要守护传统,坚守匠心,也要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她投身该项技艺已十余年,始终秉持热忱与初心,致力于将多宝簪花技艺原真性保存并传承下去,并不断探索其在当代的创新表达。
   

图为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团队成员聆听多宝簪花传承人陈琦讲述她复刻的十二龙九凤冠。于子怡 供图

一场以“历史之韵”“匠心之技”“创新之美”三大板块为核心的非遗多宝簪花艺术展在社区成功举办。展览中,团队成员身着汉服,与展柜中的多宝簪花作品相映成趣,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遗传承人高老师现场传授簪花基础技法,细致讲解“铜丝顺时针缠绕三圈半,指尖力度要均匀”等要领。在短短半小时的培训后,团队成员迅速转型为“小小簪花匠”课堂的讲师,积极带领社区居民体验制作过程。现场参与热情高涨,65岁的李奶奶佩戴老花镜,仔细将玛瑙花瓣固定在铜丝骨架上;8岁的小女孩在团队成员指导下,用环保材料完成了人生第一支发簪。“没想到我也能做出这么精致的物件!”社区妇女张女士的感叹,折射出非遗普惠化带来的广泛影响。“簪花与汉服的组合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触摸到了千年未变的东方审美基因。”团队成员王铭凤如是说。汉服作为中华传统服饰的代表,不仅以直观的视觉符号构建起沉浸式文化场景,赋予多宝簪花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为非遗创新注入灵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关注,推动技艺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活力。展览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由非遗传承人陈琦团队历时一年复刻的明孝皇后十二龙九凤冠。该作品以1200颗珍珠、78片点翠再现皇家气象,其严谨的工序还原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守正”的份量。陈琦语重心长地表示:“手艺人,不仅是技艺的手工传承,更是‘守’艺人,是对传统技艺的守护、坚守和守正创新。”怀着对非遗的热忱,陈琦深耕该领域十余年,始终致力于多宝簪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以初心再现非遗“本真”,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雅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