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何雅萱)2025 年 7 月 20 日,扬州大学广陵学院 “宝簪新语,乡传华韵” 实践团队作为学校 “三下乡” 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怀着对多宝簪花制作技艺的浓厚兴趣与崇高敬意,走进扬州文化馆,专访了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琦老师。此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近距离感受多宝簪花精湛工艺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深入思考。
图为“宝簪新语,乡传华韵”实践团队聆听传承人介绍“十二龙九凤冠”。李子涵 供图
一场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在扬州文化馆举行。多宝簪花传承人陈琦为前来参观的高校实践团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伊始,陈琦带领实践团队参观了多宝簪花专题展览。展柜中陈列的作品从唐代公主陪嫁冠到明清宫廷头饰,完整展现了"贵而不奢"的扬州非遗美学特色。其中,陈琦亲手复刻的"十二龙九凤冠"尤为引人注目,这件作品不仅是明代宫廷艺术的代表,更是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多宝簪花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陈琦在介绍时表示,该技艺历史悠久,工序繁复,体现了古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水平。为了让实践团队深入了解制作过程,高星老师现场演示了关键工序。缠绕珍珠与宝石的技巧、花片的组合方式等细节一一呈现。队员们凝神观看,不时提出问题,现场互动气氛热烈。在老师的鼓励下,实践团队成员亲自体验制作过程。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逐渐掌握技巧,一朵朵精美的簪花在手中诞生。尽管与专业作品尚有差距,但参与者无不感受到传统工艺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此次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宝簪新语,乡传华韵”实践团队见证传承人弟子指导学员体验簪花。孙雨 供图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宝簪新语”实践团队开展非遗文化创新实践活动,聚焦多宝簪花技艺的当代转化与传播。团队成员通过走访非遗传承人、参与工作坊及开展文创设计,探索传统簪花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路径。实践队队长何雅萱在分享中提到:“陈琦老师‘非遗是能穿戴的艺术’这句话启发了我们。我们正在设计毕业季簪花胸针,让传统文化成为青春记忆的载体。”目前,团队已初步完成一系列融合现代审美与传统技艺的簪花胸针设计稿,并计划与本地非遗工坊合作打样生产。除了文创产品开发,团队还积极搭建非遗教育传播平台。通过举办校园工作坊、开设线上数字展馆等方式,多角度推动簪花技艺走进年轻人生活。团队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创新设计,让传统技艺真正“活”在当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何雅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