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加依达尔· 阿力合斯别克 刘芳瑞 解晓龙)为丰富中学生暑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与多元兴趣,7月6日,湖北工业大学青佑之光志愿服务团“智‘艾’传薪,爱润童心”赴蕲春文化传承实践队走进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株林中学,依托“七彩假期”平台开展暑期夏令营活动。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所长,精心设计产品设计、食品科学、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特色课程,为当地学生构筑了一个充满探索乐趣的多彩知识天地。
创意破茧:产品设计启迪思维
产品设计专业的志愿者老师宋俊辉带来《创新创意破茧记》课程,通过趣味互动解锁联想思维。课堂以 “猜猜动画人物轮廓” 的小游戏切入,引出联想思维的概念,引导学生从“书包”等常见物品理解“由一物及另一物”的联想路径。再以 “杯子” 为主题开展五感联想训练,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维度发散思维,用表格梳理出丰富的联想内容。借助圆圈、三角形等简单图形,鼓励同学们大胆拓展创意,从具体物品联想到多样场景与故事。最后,志愿者老师还分享了联想思维在古诗背诵、单词记忆中的实用技巧,帮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意潜能。
图为志愿者老师引导学生围绕“杯子”进行五感联想训练。毛淑旋 摄
探秘“食”光:食品科学趣味解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志愿者老师骆静怡在《奇妙“食”光研究所》课程中,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食品科学探秘之旅。志愿者老师从蓬松面包的“发酵小精灵”酵母菌讲起,揭示微生物如何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包松软;通过彩虹糖实验,解析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色素的区别,倡导健康饮食;在“食物保护罩”主题下,学生化身“食品侦探”,辨识大米、牛奶包装上的SC标志、有机认证等安全标识,探究罐装、真空袋装、氮气包装等包装方式的原理,动手为可乐、午餐肉等不同食品匹配合适包装,并学习“三看”(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原则以辨别和处理过期食品。志愿者老师用提问、实验、互动游戏等方式,把抽象的食品科学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趣味知识。孩子们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不仅读懂了食物里的“魔法”,更学会了如何科学、安全地对待日常饮食。
图为课堂上学生依据投影进行微生物与发酵食物匹配实践。张雪琴 摄
编程启航:数字世界初体验
计算机专业的志愿者老师黄玺臣带来的《我的编程创意工坊》课程,以“发明家奇奇”和计算机朋友为引,带领学生走进编程世界。课程从认识编程创意工坊的各个区域开始,介绍了积木区、舞台区、角色区等“秘密基地”,还展示了“海洋水族馆”“打蝙蝠”等趣味发明激发兴趣。学生在黄老师的引导下,从用小绿旗、画笔、移动等积木组合绘制正方形,到运用说话、等待积木为小猫奇奇、小鸭子等角色编排“神奇舞台剧”,一步步解锁编程技能。课堂上,大家分组合作拼接代码积木,争着上台展示成果,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着将创意转化为数字成果的乐趣,原本抽象的编程知识,就这样在一个个生动任务中变得鲜活可触,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开启了探索数字世界的新旅程。
图为志愿者老师介绍自己的少儿编程课。毛淑旋 摄
本次“七彩假期”夏令营中,湖北工业大学志愿者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将产品设计的创意启迪、食品科学的奥秘探索、编程世界的逻辑魅力,转化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活动不仅为蕲春学子搭建了学习成长的优质平台,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更有效激发了其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志愿者们的无私奉献,为这个“七彩假期”注入了知识的活力与色彩,助力孩子们在探索与收获中茁壮成长。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郭文倩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