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融水之约,承银饰之美: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探寻苗族银饰文化

发布时间:2025-08-23 17:2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赖思宇   阅读 2.6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赖思宇)2025年7月7日至14日,广西师范大学“寻苗疆银彩,探非遗匠心”实践队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苗族银饰文化调研活动。此次活动旨在挖掘苗族银饰文化内涵,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

走进文化馆培训班,发现传承潜力

抵达融水后,实践队首站便踏入县文化馆“苗山美”暑期未成年人艺术免费培训班。培训教室内氛围热烈且专注,孩子们围绕在苗族银饰制作老师身旁,眼神中透露出对银饰手工的好奇与期待。

培训伊始,老师从最基础的苗族纹样布片粘贴教起。老师先将裁剪好的、印着苗族经典蝴蝶纹、牛角纹的布片,精准贴合在方形木框内固定,很快便做出一个带有浓郁民族风的装饰底框。随后,孩子们纷纷拿起材料模仿,他们小手动作虽有些笨拙,但神情格外认真。粘贴布片时,孩子们盯着木框边缘反复调整位置,确保纹样对齐平整;拼接小配件环节,他们更是屏息凝神,用小巧的银扣将铃铛、仿银片等配件逐一串联,再用锁链将多个组件连接成完整的挂饰,每完成一步都忍不住低头端详,眼中满是专注。

实践队队员们全程参与,观察到孩子们从最初对银饰制作的懵懂好奇,到逐渐熟练操作后的兴奋与期待,感受到银饰手工制作对未成年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这些孩子展现出非遗传承的潜在活力,为苗族银饰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让古老的银饰技艺有望在新生代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图为实践队参与县文化馆 “苗山美” 暑期培训班,为孩子们教学银饰制作。

走访多地场馆,感受文化与创新

7月7日至11日下午,实践队展开多地走访与文化场馆调研。在“一家饰品”有限公司工作室,苗族银饰制作工匠亲自指导队员制作基础银饰配件。队员们手持剪子,小心翼翼地裁剪着布片,深刻体验到银饰制作工艺的精细与复杂。同时,企业积极尝试将现代饰品设计与苗族银饰融合,开发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如带有苗族纹样的冰箱贴、钥匙扣等,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展现出苗族银饰在市场创新方面的积极探索。

在苗族文化传习馆,展馆负责人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馆内银饰所蕴含的苗族文化。这些银饰以独特的造型和纹样,呈现了苗族的万物崇拜、创世神话及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一款银饰项链上的图案描绘了苗族祖先迁徙的历程,每一个符号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是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在梦呜苗寨及苗族非遗体验馆,实践队与销售人员交流得知,苗族银饰已成为游客了解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尽管游客对银饰的文化故事了解较少,但实践队认为,通过在旅游体验环节融入文化讲解,如安排导游现场讲述银饰背后的传说和寓意,有望让银饰成为连接大众与苗族文化的纽带。

在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基地,非遗继承人石先生向队员们介绍了苗族银饰制作工艺的千年传承历史,并分享了他在创新传承方面的努力。他通过将传统图腾与现代审美结合,设计出更符合当代人喜好的银饰款式;与高校设计专业合作,引入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

▲图为实践队与苗族文化传习馆及非遗传承人石先生合影。

聚焦调研方向,总结梳理成果

实践队基于前期调研,重新聚焦苗族银饰的传承、制作与推广,明确了各场所的调研方向并完善了交流问题。实践队对一周的调研进行总结梳理,认为苗族银饰文化底蕴深厚,手工工艺独特,具有巨大的文化体验和文创开发潜力,且非遗传承人与企业的创新举措贴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

此次调研活动不仅让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了苗族银饰文化,也为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实践队成员表示,将以此次调研为基础,进一步为苗族银饰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力量,让苗族银饰这一非遗瑰宝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图为实践队与非遗传承基地及非遗传承人石先生合影。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赖思宇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