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3日讯(通讯员 汪子一 李致锐 王敏 何昱呈 )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青少年的文化保护意识与实践能力,近日,湖南农业大学牛犇犇青年志愿服务团在长沙县开慧镇举办“指尖非遗,千年剪影工坊”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以剪纸艺术为核心,通过“认知非遗内涵+体验剪纸创作”的模式,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图为志愿者合影
一、初识剪纸:解码非遗艺术的文化基因
活动开篇,志愿者从“什么是非遗”切入,用通俗语言解释其定义——“代代相传的技艺、习俗与智慧”,并展示我国部分非遗项目(如昆曲、云锦、太极拳),帮助孩子们建立“非遗是文化瑰宝”的认知。
聚焦剪纸艺术,志愿者介绍其悠久历史:汉代便有“剪彩为幡”的习俗,每逢春节、婚庆,人们贴剪纸以示喜庆。通过实物展示,孩子们了解到剪纸题材涵盖生产生活(如“农耕图”)、美好愿景(如“连年有余”)、神话故事(如“武松打虎”),并认识单色剪纸(剪影、折叠剪纸)与彩色剪纸(点染、套色、分色等)的不同类型,在观察“囍”字、“福”字等熟悉纹样中拉近与非遗的距离。
二、剪纸实践:从技法学习到个性表达
实践环节以“基础技法+创意创作”为主线,让孩子们在完整体验中掌握剪纸技巧,感受非遗的创造性。
志愿者先指导基础技法:折叠剪纸通过对称手法剪出“雪花”“团花”,剪影制作通过观察人物侧影剪出轮廓,撕纸则故意保留毛边以营造“古拙”效果。孩子们在尝试中逐渐掌握“抓特征、稳下手”的技巧,克服“怕剪坏”的心理。
创意创作环节,孩子们自由选择单色或彩色剪纸:有的模仿“连年有余”,用套色技法贴金色纸块做鱼鳞;有的用分色剪纸剪“福”字并点缀绿叶;还有的用撕纸表现树皮纹理。志愿者巡回指导,鼓励个性化表达,如肯定“用撕纸表现树皮”的创意,让孩子们在创作中理解“非遗既需传承,也可创新”。
“非遗剪纸展”上,孩子们展示作品并讲述寓意,如“剪五谷丰登,希望大家有饭吃”,让剪纸成为情感与文化的表达载体。
三、活动影响:以剪纸为媒,播撒非遗传承种子
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认知-实践-表达”中建立与非遗的情感联结。他们不仅了解了剪纸的历史与技法,更在创作中体会到“非遗就在身边”,不少孩子活动后主动教家人剪窗花,传承意识初步萌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汪子一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